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推动创新发展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6-26  浏览次数: 95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在近日召开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发来的贺信中,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两方面提出要求,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问题:培养大批创新型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人工智能如同蒸汽机、电力、电脑和互联网,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深刻影响的战略性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总量、被引论文数量等方面均位列世界第一,但在人工智能高端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人才总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特别是高端和领军人才比较缺乏。

  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人才是关键。

  一是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大力培养和精准引进并举,强化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领军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人才高地。

  二是要把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作为基础性工程。结合新工科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科专业教育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发展,特别是针对基础深厚、优势突出的高校,在学科、专业和拨款、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布局形成一批国家示范性人工智能学院。

  三是要把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作为必由之路。当前很多致力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企业掌握着大量数据,很多创新源于企业,企业在某些方面的储备、创新和实力上强于高校。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社会机构进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解决途径:构建智能时代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引发了教育需求、方式、内容、评价、教育治理和教师队伍等一系列变革和创新。教育需求上,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沟通协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等能力培养成为关键;教育环境上,人机交互、跨界融合、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为实现泛在学习提供良好支持;教育方式上,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和高度智能化的学习过程提供跟踪服务;评价方式上,提供更加多元的过程化教学评价;教育治理上,智能化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教师发展上,人机结合可使教师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德育和能力培养等工作。

  为此,必须对工业时代的教育支撑体系进行重塑和再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连接、开放、敏捷、个性化的新型智能教育形态。具体来说,要重点从环境、资源、教师、教学方法、评价五方面发力:环境方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打通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建立人机交互的新型智能化泛在型学习环境;资源方面,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虚实一体的多元、开放、灵活、适切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服务体系;教师方面,实施人机协同的“AI+HI”双师教育,打造智能时代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上,普及自学式导入、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研讨的新方法;评价方面,实施数据驱动的过程化、精准化、多元化、综合性评价。

      实践探索:中国智能大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最早建成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学院的高校。学校深耕该领域30余年,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数量排名中位列第七,在专利强度排名中位列我国高校第一;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本硕博人才,其中学术界工业界领军人物百余名,已构建形成“科学研究+创新实践”“高水平平台+高层次人才”“人工智能+其他学科跨界融合”的特色育人体系。同时,紧抓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界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实施探究式、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一网通办”,牵头成立智能教育产教联盟,构建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教、学、评、环”一体的智能大学模式。

  学校还将持续利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和教学优势,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示范性“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工程,为中国在这一高技术领域抢占先机贡献西电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杨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