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重要力量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2-06-19  浏览次数: 415

(转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18日)

  我今天想和诸位讨论如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科技政策对大学的影响;第二,研究型大学在科研方面的进展; 第三,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1 科技政策对大学的影响

  科技拨款方式从垄断性向竞争性转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定义,所谓科技政策(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指的是一个国家为强化其科技潜力,以达成其综合开发之目标和提高其国家地位而建立的组织、制度及执行方向。科技政策的本质是一种制度设计,对科技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中国,与大学直接相关的科技政策与计划主要有四个领域:一是学科领域,包括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二是项目领域,包括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项目、行业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三是基地领域,包括国家、部门重点基地和各类知识转移平台;四是人才领域,包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

  在科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科技投入迅速增长。科研经费已成为中国高校经费的首要来源。在科技政策的主导下,中国科技拨款方式从垄断性向竞争性转变。近年来,政府不断减少来自行业部门的指令性科研计划项目,增加以竞争和评估为基础的竞争性科研经费拨款。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大学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资助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推动力。

  拨款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参与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大学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参与了“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项目攻关计划等国家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2000年批准科学基金资助经费13亿元人民币,2010年增长到83亿元。高校承担的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2010年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10819项,经费370979万元,占面上项目总经费的81.99%;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304项,经费67568万元,占重点项目总经费的70.05%。

  2 大学在科研全局中占主导地位

 如今的大学自由探索与协同创新并重

  大家都熟悉范内瓦·布什在194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文中指出——大多数企业和政府研究部门都着重现有科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只有学院、大学、研究所把它们的大部分研究力量放在扩展知识的前沿上和基础研究上,所以要加强政府对科学研究的宏观管理,重视基础研究,要关注大学的科学研究,发挥大学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无疑,大学在国家科研全局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如今的大学自由探索与协同创新并重,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10个,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51.9%;大学承担了50%以上国家“97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大学全面参与国家16个重大专项的研究任务;大学的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占全国总数的55%。

  接下来,我要介绍科技政策的演变和高校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推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情况。

  近年来,高校的条件设施不断改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术声誉不断提升。如“985工程”建设的大学被ESI收录的世界前1%学科数量快速上升,由2001年的40个学科增加到现在的216个学科。浙江大学有14个学科进入了前1%。

  在科技政策的推动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研究型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2010年,新加坡建立了新的公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它在全球范围内有两所共建学校,一所来自西方的麻省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则被选为来自东方的合作学校。

  3 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

  推动大学内涵发展,要实现办学绩效从量到质的转变

  中国大学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强科研能力。目前,中国大学科研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意识到,中国大学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础研究比重相对偏少、原创性成果偏少,学术评价制度不利于出学术大师和重大创新成果,来自政府的常规性拨款偏少,以及部分教师在日益重视科研的同时对教学有所忽视等。

  结合浙江大学的实践,我认为应该重点发展以下五个方向。

  一是从总量到强度量。推动大学内涵发展,要实现办学绩效从量到质的转变。要更加关注反映内涵的人均指标。看人均指标的同时,总量也要达到一定的临界质量。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绩效内涵目标,通过逐步演进的配套政策加以激励和引导。

  二是从“一刀切”到“和而不同”。要制定学科间差异化体系,制定各学科的内涵发展路线图,体现不同学科的差异化特征。另外,还要逐步建立符合国内外宏观环境的薪酬按学科配平的机制,从而更好地激励各学科教师努力工作、提高水平。通过逐步深入的国际评估,推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水平,同时为将来实施国际常用的终聘制度奠定基础。

  三是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大学要面向国家战略主题和区域重大需求,着力建设若干个重大学科交叉平台,设立一批跨学科岗位,推动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学科交叉,关键在于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制度的科学安排。要探讨建立交叉研究绩效机制。

  四是从总体形象到个体形象。要同时推动学校、学科、学者和学生声誉的提高,使中国大学的形象在国际上获得公认。

  五是从校内到校外的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大学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达到多方共赢。2011年,我国推出协同创新计划,目的是促进高校对国家发展和企业的贡献,教育、产业、政府三者协同合作。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长。本文为2012年5月29日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的演讲摘登,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演讲的第四部分为:世界银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帮助,文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