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2014年第2期(总第19期)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12-29  浏览次数: 2136

决策参考

2014年第2期(总第19期)
  江苏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主编

本期提要

  2004年,教育部党组本着“一省一所”原则,决定与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兵团)共建一所地方高校。迄今为止,省部共建高校已达40所。我校于2014年9月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为我校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全面了解在我校之前省部共建高校的情况及相关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我校共建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目前,省部共建工作及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搭建起管理、研究、交流平台“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教育部有关部门协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共建高校发展规划进行咨询论证;教育部通过划拨专项经费、组织培训、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省部共建高校发展。

  本期《决策参考》通过盘查对比所有共建高校的所处地区、结构类型、排行情况,对其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我校在共建高校中的地位作出分析判断,并在参考借鉴各高校承担省部共建工作的办事机构设置及其工作内容基础上,对推动我校省部共建工作提出建议:一是加强与省政府、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二是尽快融入省部共建高校联盟;三是立足有为获得政府、社会与市场的认可;四是积极推动理事会建立;五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省部共建工作。

  本期《决策参考》还提供了17份关于省部共建工作开展以来会议纪要、领导讲话以及部分共建学校做法等材料供大家参考。

本期目录

关于省部共建高校现状的调研报告

发展规划处

  自9月我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以来,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有序开展。为更全面了解在我校之前省部共建高校的情况及相关经验,进一步推动省部共建工作,发展规划处对省部共建高校现状进行了网上调查。

  本报告通过对教育部网站、共建高校网站、期刊网等搜集相关材料,对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的40所高校相关情况,从省部共建由来、省部共建高校工作及成效、省部共建高校情况、办事机构及工作内容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我校省部共建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最后,提供17份关于省部共建工作开展以来会议纪要、领导讲话、部分共建学校做法等材料,按发生顺时序以附件形式置于报告后,供参考。本报告的省部共建高校是仅指教育部(无其他部参与)与省级政府共建的高校。

  一、省部共建由来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4年,教育部党组本着“一省一所”的原则,决定与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兵团)共建一所地方高校。2004年2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教育部共建郑州大学协议的签署,拉开了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的历史进程。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教育部先期同中西部17个省(自治区、兵团)签署共建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以及浙江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的协议;同时,为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还同陕西省、湖南省、吉林省和江西省分别签署了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延安大学、湘潭大学、延边大学、井冈山大学4所高校的协议。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意见指出,“教育部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一批师范大学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支持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建立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到目前为止,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高校数达到40所,其中有9所师范大学。

  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共建高校的快速发展,成为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引领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提高,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深化。它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被赞誉为“中西部发展的基础工程”和“亿万人受益的民心工程”.

  二、省部共建高校工作及成效

  (一)搭建平台

  2007年10月31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向各省部共建高校正式下发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关于成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有关事宜的通知》,“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挂靠山西大学,负责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行与管理,以及组织、承担有关研究课题。中心建设目标是建成“五大平台”:一是省部共建工作决策咨询的平台;二是省部共建高校理论研究的平台;三是省部共建高校信息共享的平台;四是省部共建高校密切合作的平台;五是适应高教需要的人才培养平台。研究中心一般每年在一所共建高校召开一次会议,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出席会议。教育部高教司或直属司每年召开“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一般由省部共建高校承办会议,有时教育部领导出席会议。

  (二)指导规划

  教育部有关部门协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围绕“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关键性问题,组织由高教界资深老领导和规划工作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共建高校发展规划进行了咨询论证,包括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的论证和咨询工作,帮助学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总体来看,专家咨询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围绕共建目标,根据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遵从高等教育规律,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办学层次定位和学科建设目标等,进一步着力于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办出特色;第二个方面,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督促学校进一步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争做区域发展的推进器和发动机,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与区域共繁荣的进程中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专项支持

  为推动共建工作,教育部通过投入专项经费、扶持学科发展、培训领导干部、提升交流层面、开展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省部共建高校发展。

  首先,在共建过程中,教育部积极为共建高校争取专项经费支持。2005、2006两年共安排资金3.15亿元。每所学校每年得到了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其投入强度相当于这些学校得到的“211工程”项目中央专项经费,显著缓解了共建高校财力紧张的状况,改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

  其次,教育部有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位点等布点和建设上将共建高校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共建高校在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2004-2007年四年间共建高校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增加了1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增加了4个;博士点增加了161个,其中青海大学博士点的建立使青海省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共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大,如,井冈山大学2008年获得到教育部下拔省部共建经费600万元,主要用于该校工学院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300万元);基础生物实验室建设项目(200万元);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室建设项目(100万元)。广西大学2005、2006年共获教育部下拨共建专项经费200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和基础实验室建设等共计8个工程的建设;通过《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规划》,累计申报并争取到10个高校特色优势实验室共计3100万元专项经费;2010年申报争取到4个项目共计700万元专项资金,2011年申报争取到6个项目共计1000万元专项资金。

  再次,吸收共建高校领导参加海内外培训,帮助其拓展视野。2004-2007年,教育部共安排了包括13名正职领导在内的36名共建高校领导参加了“直属高校领导海外学习交流培训班”,每个学校都有多名领导参加。同时,安排部分共建高校的领导参加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校长班。高层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教育部还吸收共建高校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工作委员会会议”、“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直属高校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同时积极支持召开“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这些平台的搭建,使共建高校获得了更高层次的交流机会,扩展了视野,启迪了思维。

  最后,组织有关部属高校对共建高校进行对口支援,提高共建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深化对口支援工作。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后又推出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民族院校等专门项目。尤其是省部共建工作开展以来,加大了对共建高校的支援力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地合作,使对口支援工作发挥出了最大效益和成果,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共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

  三、省部共建高校情况分析

  (一)省部共建高校分布

  自2004年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高校以来,共建高校数已经达到40所,共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江西为3所,河南、新疆、云南、陕西、浙江、福建、湖北、安徽、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各2所,广西、内蒙、西藏、青海、贵州、山西、宁夏、河北、吉林、湖南、海南、甘肃、天津、重庆、黑龙江、上海、四川、北京、江苏19个省市自治区各1所。

  从学校性质看,有27所综合性大学,9所师范大学,1所工业大学,1所政法大学,2所科技大学。

  从共建时间看,2004年11所,2005年5所,2007年2所,2008年1所,2009年3所,2012年8所,2013年8所,2014年2所。

  从学校层次看,“211工程”大学17所,一般大学23所。

  (二)省部共建高校在武书连大学排行榜情况

  省部共建高校在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排名逐年上升的高校有西藏大学、井冈山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福州大学、黑龙江大学、济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8所大学。

  逐年下降的高校有:郑州大学、新疆大学、南昌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宁夏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15所大学。

  其他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现象,其中先上升后下降的高校有广西大学、青海大学、湘潭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先下降后上升的高校有云南大学、内蒙古大学、石河子大学、延边大学、西北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湖北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从排名变化特点看,近年来省部共建高校整体上趋于上升态势(有8所逐年上升高校,先下降后上升高校有13所)。

  由表3看出,40所省部共建高校中,2014年进入前百强的高校有17所(其中“211工程”大学8所),前50强高校有2所。我校在40所高校中排名23位,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排名在我校前面的师范大学有5所: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我校2014年在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41所师范大学排名第18位;在全省42所本科院校中,我校排名第17位。

  从省部共建高校、师范大学、全省本科院校三类学校排名看出,我校综合实力居于这三类学校中间位置。

  四、办事机构及工作内容

  (一)办事机构设置

  从能查到的共建学校情况看,共有26所大学设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多数大学共建后就成立共建办公室负责省部共建事项。“211工程”大学一般有“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省部共建工作一般由该机构承担。一部分高校由学校办公室(党办或校办)承担此项工作,一部分高校由发展规划部门承担此项工作。有少数高校设置专门秘书岗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省部共建工作内容

  积极谋划、推进省部共建工作,主动思考省部共建战略规划;提出相关工作建议方案;抓好共建协议的落实。

  1.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为学校发展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支持。

  2.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学校内各单位开展省部共建需要实施的各项工作。

  3.开展省部共建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为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4.参加省部共建工作会议;上级有关省部共建工作的来文处理。

  5.总结编写共建简报。

  五、省部共建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省部共建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我校“2032规划”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较早的高校实践可以看出,在所在省政府、教育部的努力下,这些高校获得了大量的经费、政策、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它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校学习和借鉴。

  第一,加强与省政府、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在省部共建协议之下,紧跟相关部门,及时获取信息,寻求机会,力争获得专项经费、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人才培养项目等支持。

  第二,尽快融入省部共建高校联盟。大学战略联盟是现代大学开放融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美国的常春藤联盟、五校联盟,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的科技型大学联盟,澳大利亚的八校联盟、科技大学联盟,加拿大的大西洋大学联合会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斯坦福1951年首创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中心的“硅谷”.近年来国内大学战略联盟也在悄然兴起。2011年5月,江苏试点组建区域高校联盟,位于仙林大学城的5所高校,负责承担建立“区域高校联盟”这一改革试点任务,这5所高校将在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联合申报专业、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进行探索。6月,重庆市大学联盟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包括6所高校,其合作的立足点是各校的内部资源和真实需求,除了“硬件资源共享”,还包括制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领域。高校联盟体对于推动我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第三,立足有为方能获得政府、社会与市场的认可。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1998年在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340万人,2012年为2391万人,14年翻了7倍;高等学校数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12所的2442所 ,学校数增加了2.4倍。这些数据表明,高等教育从规模转向质量较为迫切,所以,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每所大学的发展方向。首先,在“招工难”和“就业难”悖论的现实情况下,高校需要反思传统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其次,随着政府、社会、高等教育消费者对于高校的问责不断强化,高校的生存危机不断显现。再次,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如何形成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大学办学者面临的问题。最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表明,一所大学受到政府的重视需要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由此,我们判断,一所大学,有为才能有位。省部共建给我校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我校通过这个高平台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形成自身特色和发展道路。

  第四,以省部共建为契机,设立理事会,吸收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其他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专家代表,杰出校友等成立学校理事会,有利于开展省部共建工作。

  第五,建议成立工作机构负责省部共建工作。根据上述分析和相关学校的做法,建议学校成立“江苏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以下工作:

  1.积极谋划、推进省部共建工作,主动思考省部共建战略规划;提出相关工作建议方案;抓好共建协议的落实。

  2.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为学校发展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支持。

  3.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学校内各单位开展省部共建需要实施的各项工作。

  4.开展省部共建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为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5.参加省部共建工作会议;上级有关省部共建工作的来文处理。

附件1: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发展规划处

(财教[2002]213号)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共建高校),包括:

  (一)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

  (二)原中央部委属下划学校与地方院校合并、调整后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

  (三)除上述学校外,国家重点支持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

  第三条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共建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为支持共建高校的发展专门设立的资金。共建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共建高校仪器设备购置、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等修购项目及其他项目。

  第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财政部门对共建专项资金项目,要给予支持。各省财政部门在上报共建专项资金申请时,要明确应承担的责任,提出具体支持内容和程度。

  第五条 共建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

  第六条 修购项目申请和审批程序。

  (一)凡申请共建专项资金修购项目的高校,应按照规定的资金使用范围提出书面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财政部门。申请报告应包括:项目具体内容、经费预算和预期效益等情况,《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修购项目申请书》。

  (二)省财政部门对所属高校提交的书面申请报告进行初审,并编制《××省共建高校专项资金修购项目预算审核汇总表》。省财政部门要在每年3月底前向财政部提交书面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应包括项目预算审核汇总表和学校项目申请书,并将项目审核意见、资金配套能力等有关重要事项做出说明。

  (三)财政部对各省报送的共建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请汇总表和其他附报文件资料进行审核。对重要的共建专项资金项目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四)财政部根据项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参考中介机构评估结论,结合项目学校上年共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等情况,按项目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后确定项目预算。项目预算确定后,财政部将共建专项资金预算下达给省财政部门,各省财政部门应在15天内将财政部批复的项目及预算批复到项目学校。

  其他项目的申请格式参照修购项目,申请和审批程序与修购项目相同。

  第七条 共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一)共建高校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批复的项目及预算执行。项目支出预算,原则上不得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项目终止、撤销、变更的,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报财政部批准。

  (二)共建高校对共建专项资金应专款专用,专项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三)财政部和各省财政部门负责共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省级财政部门每年年底前要编写共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书面报告,报财政部。财政部将组织人员对共建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四)在项目实施中,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应按照当地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共建专项资金实行项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严格按照规定管理项目和使用资金、成效显著的地区,在下一年度安排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对挪用、挤占、截留中央补助专款的,缓拨、减拨、停拨直至追回中央补助专款,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2:周济部长在省部共建河北大学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周济

(2005年12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共建河北大学协议签署之际,我代表教育部向河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河北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方面经予高等教育事业的热忱关怀,以及对教育部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河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冀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仍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河北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河北大学,对促进河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顺应河北广大人民群众渴望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发展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改革上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河北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加大统筹管理以及改革和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合并和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使河北省高等教育同全国一样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代表教育部对河北省高等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发展河北省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河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通过实施“与财政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支持河北大学的建设”等项目,对河北高等教育给予了必要的支持。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部经过认真、慎重的论证和研究,决定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河北大学。这是教育部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教育部将认真落实协议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河北大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河北大学是一所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改革开放以来,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河北大学抢抓机遇,超常发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省部共建河北大学,对学校来讲,又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谋划发展,规划未来,特别是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进一步增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力度。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强调,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推动现代化发展进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河北大学要紧密结合当地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科研和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从增强创新能力出发,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加注重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河北的现代化事业,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求得自身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学校要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结合学校的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平台,组织团队,承接大项目,创造大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基地,进一步强化自己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库和发动机,争取在解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等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作出重大贡献。

  三、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中央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特点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河北大学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以超常规的热情,付出超常规的努力,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来抓人才,要真正培养、留住、吸引一批人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要更加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对各类高素质人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主导作用,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思路、模式的创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我相信,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河北大学一定能够建设成为支持河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为提升河北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为河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愿河北大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新的成绩,创造新的辉煌!

附件3: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

  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直接领导,立足于22所省部共建或重点支持高校,挂靠山西大学开展研究工作。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得到教育部直属司、山西省教育厅和各共建高校的重视与支持。

  一、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的成立过程和背景

  2007年在新疆召开的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积极倡导成立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得到了教育部、各省区教育厅、各共建高校领导以及有关教育专家的赞同。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高文兵在研讨会总结讲话中,明确表态成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充分表达了大家的共同心声。经与各共建高校协商,直属司决定中心挂靠山西大学,负责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行与管理,以及组织、承担有关研究课题。2007年10月31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向各省部共建(共同重点支持)高校正式下发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关于成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要求。

  二、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

  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期望,更是我们每一所共建高校共同拥有、共同享有的研究中心。中心的建设目标,关系中心的定位与发展,关系中心的功能与作用。我们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省部共建工作的实际,与有关高校的同仁、教育专家进行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中心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把中心建成“五大平台”.

  一是省部共建工作决策咨询的平台。

  二是省部共建高校理论研究的平台。

  三是省部共建高校信息共享的平台。

  四是省部共建高校密切合作的平台。

  五是适应高教需要的人才培养平台。

  六与兄弟院校合作开展地方高校的比较研究,申报和承接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研究课题。

  七与省部共建办公室、研究生学院共同做好“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

附件4:省部共建工作2004-2007年成果综述

  一、省部共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启动时间:省部共建工作于2004年正式启动。

  领导机制:省部共建高校工作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司负责管理,建立了省部共建高校工作研究讨会、成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挂靠山西大学)。2007年省部共建高校工作研讨会由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共同主办,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承办。

  共建形式:省部共同建设,主要针对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各共建一所地方高校;省部共同重点支持,主要是为了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

  共建学校:共同建设学校13所,包括:中西部12个省、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等;共同重点支持学校:陕西省的延安大学、吉林省的延边大学、湖南省的湘潭大学、江西省的井冈山大学。

  共建目标:省部共建地方高校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此原则选定的17所省部共建(共同重点支持)高校,多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或省(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建设的高校。这些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基本形成了“办学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强,区域地位突出”的良好办学基础。这样的选择和布局,有利于共建高校对区域高等教育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有利于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特殊使命:省部共建工作承担着特殊使命。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发达地区和少数中心城市。不包括共同重点支持的3所高校,13所省部共建高校辐射了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7个省份。这些地区面积约633.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5.32%;人口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但这些地区没有一所教育部部属学校。因此,省部共建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战略结构布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区域地位。第一,在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方面,共建高校作为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龙头,承担着承上启下,为地方高校做出表率,引领中西部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第二,在探索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方面,共建高校承担着培植特色,摸索发展路径,快速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的责任。第三,在实现分层分类办学方面,共建高校承担着为区域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和引领文化发展,培植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第四,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共建高校承担着主导构建并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

  “211工程”与省部共建的区别:“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旨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省部共建工作的目的是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促进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尽管也有一部分省部共建的高校属于“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但省部共建和“211工程”的面向和出发点还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

  二、省部共建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指导规划

  教育部有关部门协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关键性问题,对共建高校发展规划进行了咨询论证。截至目前,已组织由高教界资深老领导和规划工作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共100多人次,前往全部16所省部共建和重点支持的学校,进行发展战略规划,包括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的论证和咨询工作,帮助学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总体来看,专家咨询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围绕共建目标,根据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遵从高等教育规律,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办学层次定位和学科建设目标等,进一步着力于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办出特色;第二个方面,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督促学校进一步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争做区域发展的推进器和发动机,在为区域发展服务、与区域共繁荣的进程中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专项支持

  为推动共建工作,教育部通过投入专项经费、扶持学科发展、培训领导干部、提升交流层面、开展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支持省部共建高校发展。

  首先,在共建过程中,教育部积极为共建高校争取专项经费支持。2005、2006两年共安排资金3.15亿元。每所学校每年得到了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其投入强度相当于这些学校得到的“211工程”项目中央专项经费,显著缓解了共建高校财力紧张的状况,改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

  其次,教育部有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位点等布点和建设上将共建高校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共建高校在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与共建前相比,共建高校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增加了1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增加了4个;博士点增加了161个,其中青海大学博士点的建立使青海省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共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再次,吸收共建高校领导参加海内外培训,帮助其拓展视野。几年来,教育部共安排了包括13名正职领导在内的36名共建高校领导参加了“直属高校领导海外学习交流培训班”,每个学校都有多名领导参加。同时,安排部分共建高校的领导参加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校长班。高层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教育部还吸收共建高校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工作委员会会议”、“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直属高校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同时积极支持召开“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这些平台的搭建,使共建高校获得了更高层次的交流机会,扩展了视野,启迪了思维。

  最后,组织有关部属高校对共建高校进行对口支援,提高共建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深化对口支援工作。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后又推出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民族院校等专门项目。尤其是省部共建工作开展以来,加大了对共建高校的支援力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地合作,使对口支援工作发挥出了最大效益和成果,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共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

  三、省部共建工作成效

  共建工作开展以来,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从宏观指导、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共建高校以大力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共建工作中,相关各方逐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即突出特色,重点扶持,促进共建高校的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各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协调机制,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和权利,调动和整合了各方面的力量。

  共建高校的快速成长带动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变了中西部省区高校目标定位趋同的格局,对于这些省区在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形成合理分工的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年多来,伴随着共建工作的推进,共建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定位意识增强。共建高校新疆大学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十一五”时期将进一步转变办学思路,使学校由以文理为主转变为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山西大学立足于“十五”发展业绩,在自身学位点数量大幅上升、学科建设成果丰硕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个转向”的发展思路。

  ——服务意识增强。近年来,共建高校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解决地方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郑州大学专门成立了“校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先后与200多家企业、政府部门签订了技术合同或合作协议,仅2005年就与企业签订150余项合作项目,金额达2151万元,其中85%是省内企业。延边大学针对延边地区人才的学科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先后新增了40余个地方紧缺的本科专业。贵州大学建立了1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为贵州省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学科意识增强。共建高校强烈意识到“学科建设强则学校强”,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郑州大学在全国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中,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达到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原来的18个增至72个,提前15年实现了学校“三大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广西大学选择5个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投入经费2亿元,整合校内资源,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一批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山西大学组建了特色鲜明的7个学术创新平台和10个学术创新团队,并成立了20个一级研究单位作为支撑,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培养相统一、学科建设与梯队建设相融合的学术管理模式。

  ——特色意识增强。共建高校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点,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创优势,以特色求发展”的路子。云南大学注重培育民族学、高原山地生态与生物资源学、天然药物与生化药学等特色学科,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和亮点。西藏大学集中力量办好具有民族特色、西藏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使一批特色优势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石河子大学则努力探索地处边疆艰苦地区和非中心城市高校的发展模式。如今,“有特色才会有发展,才会有实力”已经成为共建高校的共识。

  ——人才意识增强。利用省部共建契机,共建高校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延边大学先后出台“长白山学者”岗位方案、“251学术带头人培养规划”、“百名教师深造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涌现出全国教学名师、吉林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主讲教授等30余人,累计引进博士达158名。西藏自治区为西藏大学引进人才开通了“绿色通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教师退休年龄限制和高薪聘请人才方面给予新疆大学特殊政策,有力促进了新疆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共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高校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进一步理清了办学思路,学科建设等获得了快速发展,学校硬件条件和外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对外交流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同时,共建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内部改革,鼓舞和振奋了学校师生员工,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

  四、省部共建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经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省部共建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今后,要进一步适应中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共建高校加快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共建工作力度,逐步把共建工作引向深入。

  把共建工作引向深入,首先要充分了解共建工作的性质:从学校层面讲,共建高校是地方院校,是在地方和区域起龙头示范作用的高校。同时,由于当地没有教育部部属院校,这批高校还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因此,共建高校要充分理解和处理好高等学校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规律的关系。从共建工作层面讲,共建高校是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进行管理的,同时,由于共建,教育部根据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规划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进行资源分配时将这批高校纳入通盘考虑。因此,共建工作可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资源。进一步做好共建工作,必须根据上面所讲的共建工作的性质,把握住共建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的特点,坚持共建工作的指导原则,逐步总结和摸索共建工作的规律,不断突出共建特色。

  第一,共建高校要突出共建特色,走出共建高校自身的发展路子有特色才有比较优势。注重凝练特色和不断突出特色,是共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路径。

  共建高校突出特色,走出自身的发展路子,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建设高水平大学与形成地区特色的关系。建设高水平大学是高等学校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战略选择。省部共建高校必须突出共建特色,坚持地区特色化发展战略,这是共建高校形成和增强竞争优势的根本出发点。省部共建高校地区特色化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应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主动适应激烈竞争的要求,以形成和增强竞争优势为导向,不能为贪大求全而过分强调综合化,也不能不顾现实的约束条件而追求“高水平”、“研究型”.要根据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根据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特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优势,逐步凝练出特色明显、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在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关系。大家都很清楚,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但是不少共建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增强学校的学术水平上,而对开展社会服务重视得不够。强调社会服务,是因为社会服务体现了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从19世纪末美国通过《赠地法案》开始,美国建立了一批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学校。可以说,美国相当一批州立大学,其建立的初衷就是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20世纪初,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鲜明提出了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念。20世纪50年代以后,依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发展起来的波士顿128公路和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发展起来的硅谷带动了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使高等学校成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考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高等教育越能摆脱传统模式,走向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而结合的水平越高、越全面,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这已为德国赶超英法、美国赶超欧洲所证明。高等学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正是基于此,教育部党组提出高等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并号召高等学校能够“顶天立地”,也就是既要占领学术制高点,也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强调省部共建高校重视社会服务,是因为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在共建工作中反映得更迫切、更具体、更直接。共建高校所处的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崛起与大开发阶段,对人才、知识、实用技术的需求更强烈,以便在经济发展上追赶东部沿海地区,在社会发展上适应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的急剧变化。这个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要求高等学校、特别是共建高校能够直接地、迅速地为地方和区域发展贡献力量。反过来讲,在目前这个阶段,共建高校只有有效服务社会,才能找到快速发展的支点,也才有争取更多支持的可能。对于中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的要求,共建高校一定要认识好、把握好、应对好。

  三是重点建设与示范带动作用的关系。共建高校作为地方的龙头高校,相比其它地方院校,是地方和区域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把握好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特色、形成优势,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规划性、目的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辜负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厚望。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意识到,这种龙头地位的形成,除了是学校发展历史累积的结果、是学校自身奋斗的结果,也是地方政府努力支持、甚至在一定时期内用特殊政策扶持的结果。因此,共建高校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地方和区域高等学校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示范和带动其它高校共同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围绕着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办出特色,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供其它学校参考。要通过共享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加强教师交流研讨、培养和输送干部等多种途径,不断在促进地方和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

  第二,相关部门要共同努力,加大共建工作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扶持共建高校再上新的台阶共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共建工作可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资源。因此,我们有理由使共建高校的发展更快一点。也就是说,共建高校能否还在短对间内,相比于其它同层次、同类型的高校发展得更好更快,是衡量我们共建工作成绩的首要指标。为此,共建相关各方应该面对新形势,将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主动纳入地区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加以考虑,切实履行共建责任,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共建工作力度。

  教育部党组将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谋划共建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并为共建工作争取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教育部各有关司局要主动将共建高校的发展纳入统盘考虑,加强分类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校发展方向和定位、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加强指导。直属司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加强对共建工作的协调。

  共建高校是以当地政府为主进行管理的学校,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这批大学,对于提高当地高等教育的水平、为当地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中西部地区要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本土高校为其提供人才、科技、知识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在这一点上,中西部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同志们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当前,面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希望地方的同志们在共建工作上与我们进一步达成共识,将共建高校的发展列入当地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按照《共建协议》的精神和要求,切实突出重点,加大对共建高校的指导和扶持力度。

附件5:海南大学“省部共建”概况

海南大学

(2007年12月)

  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海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大特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2007年12月24日,海南省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同重点支持海南大学建设。协议中规定,实行以海南省为主管理,教育部重点支持的省、部共建。通过省部共建,促进海南大学的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使之成为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以及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教育部将给予海南大学一定的经费投入支持,对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与扶持。如,加强对我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推进改革创新、在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新增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等有关布点和建设中将我校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吸收我校参加教育部召开的直属高校的重要会议,推动我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相互学习和信息交流;委派干部到海南大学挂职或接受海南大学的干部到教育部直属高校挂职,以推进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在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政策上予以适当照顾,等。

  海南省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全面支持我校的建设。如,把我校作为海南省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纳入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海南大学的改革发展步伐,在人才培养、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促使我校在提高海南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上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人才引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在征用土地、校舍建设、资产划转、校办产业、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实行特事特办、优先优惠;继续增加对海南大学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

  海南大学立足省部共同重点建设平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坚持“强化特色,走进一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和核心;坚持“育人为根本,质量为生命”,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注重内涵,科学发展”,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海南大学始终坚持“热带、海洋、特区”的办学特色,在“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推动下,使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整体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事业实现重大跨越,办学水平跨进全国高校百强,建成适应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成为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中心,成为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东南亚有较大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附件6:井冈山大学2008年省部共建工作总结

井冈山大学

(2009年2月)

  自从2007年10月井冈山大学成为省部共建大学之后,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根据省部共建协议,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经费支持

  2008年12月23日,接《江西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08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第二批)预算通知》,教育部下拔省部共建经费600万元,主要用于:井冈山大学的工学院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300万元);基础生物实验室建设项目(200万元);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室建设项目(100万元)。

  二、信息共享与学习交流

  在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实现信息共享与学习交流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吸收共建高校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会议。2008年1月7-9日,教育部直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规划工作研讨会在西安长安大学召开,教育部直属司主办,长安大学承办。会议主要讨论了高校规划编制工作及高校规划部门的建设工作。发展规划研究室副主任昌庆钟代表学校参加会议。

  (二)吸收共建高校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举办的“2008年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我校副校长桂国庆参加了2008年11月12日至12月12日赴澳大利亚培训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海外培训。

  (三)成立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并举办了一系列有关省部共建工作的研讨会议,部署并实施了有关省部共建工作的研究课题。我校发展规划研究室负责人代表学校参加了各次会议。

  1.2008年2月17-19日,省部共建高校在海南大学召开教育部直属司“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工作会议。主要讨论了“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2008年度课题研究工作。根据会议的安排,我校承担了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专项课题的子课题“省部共建高校的内涵、特征与战略选择”的研究工作,并于2008年6月顺利结题。参编著作“省部共建高校战略发展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2.2008年9月14-16日,教育部直属司在宁夏大学召开的“2008年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会议主要内容:一是总结海南大学布置的“省部共建高校战略定位与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情况。向大家介绍了此次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二是研讨省部共建工作如何进一步发展。副校长郭名根、发展规划研究室负责人代表学校参加会议。

  3.2008年12月14-16日,教育部直属司在广西大学召开“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2009年工作方案;2009年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的确定;2009年省部共建贵州会议的主要内容。

  三、开展对我校发展规划的咨询与论证工作

  2008年5月15-16日,教育部直属司教育部组织“教育部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咨询顾问”组织专家组对我校的四项发展规划进行了咨询与论证。江西省人民政府、发改委、教育厅、科技厅、卫生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专家通过两天的认真调研、考察、访谈,对《井冈山大学综合发展规划》、《井冈山大学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井冈山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井冈山大学校园基本建设规划》的内容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对我省的省部共建工作提出了建议。根据专家意见,学校对发展规划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四、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共同重点支持井冈山大学建设协议书》,2008年初,江西省人民政府把井冈山大学列入省重点建设的两所高校之一。

附件7:陈希在省部共建暨中西部高教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强调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中国教育报

(2009年11月9日)

  11月7日,省(兵团、自治区)部共建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兵团、自治区)的教育厅(局)、22所省部共建高校和中西部4所“211工程”地方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陈希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增加了65%,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74%上升到目前的95%.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50.5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数的93.2%.

  陈希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他指出,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好多种层次、多种类型以及不同区域间高等学校的发展,形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部开展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扶持省部共建高校建成实力强、质量高、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示范性高校,有利于对区域高等教育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有利于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陈希充分肯定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的显著成效。他指出,当前,我国的高教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新起点,进入内涵建设的新时期。内涵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省部共建工作成为我们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抓手。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是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全局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次研讨会主要就省部共建工作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展开研讨,就是希望中西部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高校把握好国家的历史方位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应新形势和新趋势,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规律办学,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学校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区域特色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各层次人才培养,外延和内涵等五个方面的关系,抓住难得的机遇,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在办出特色上做文章,走出符合各自学校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开创中西部地方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与会代表就地方高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省部共建高校的结构与布局、省部共建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落实省部共建协议、如何发挥省部高校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如何推进省部共建工作、如何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真知灼见,对于指导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有力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附件8:“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2010年研讨会在浙江工业大学召开

摘自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网站

  4月15日,“教育部省(自治区、兵团)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2010年工作研讨会在浙江工业大学召开。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司长牛燕冰、综合处处长胡志钢,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褚子育、科研师资处处长郜正荣,延安大学校长廉振民、山西大学副校长高策、青海大学副校长张英智、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盛颂恩出席会议。

  褚子育在会上致贺词,对浙江省情及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作了介绍,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盛颂恩致欢迎辞,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向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欢迎,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就省部共建后学校的改革发展思路作专题发言。

  山西大学副校长、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策就研究中心2009年工作推进情况和2010年工作计划作简要汇报。自2007年10月教育部成立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并挂靠山西大学运行以来,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研究中心在决策咨询、省部共建工作舆论宣传、优化省部共建工作研究载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牛燕冰在会上做重要讲话。他结合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分析省部共建高校面临的发展环境,鼓励省部共建高校主动谋划学校发展,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学科专业,培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以特色赢得比较优势,以比较优势赢得竞争优势。他首先从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梯度发展、快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独特性,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能照搬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而是要系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次,他从我国精英教育阶段与大众化阶段的生源差异性角度,指出省部共建高校作为区域高水平大学,一方面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优惠条件,吸引优质生源,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生源异质化情况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系列问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最后,他从我国一贯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角度,深入分析了省部共建高校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族团结以及边疆安宁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强调,20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年份,区域性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即将出台,省部共建高校要抢抓战略发展机遇,深入开展研究,集思广益,发出省部共建高校集体的声音和诉求,积极把握发展主动权,推动省部共建高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兵团)的22所省部共建(重点支持)高校的4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推动省部共建工作和2010年省部共建工作会议主题踊跃发言,就教育部与地方政府支持协调机制、省部共建协议的落实建言献策,共同谋划省部共建高校的新发展。

附件9:发挥省部共建高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郭贵春

(中国教育报)

  ●省部共建高校代表着所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应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提高对其他高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省部共建高校一般都具有区域特色比较突出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应充分利用、挖掘现有资源,构筑新的学科群,发挥学科群的协同效应。

  省部共建高校引领示范作用的发挥,既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实力的必然体现,是大学原有职能的拓展与延伸。省部共建高校代表着所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应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提高对其他高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以其前瞻性、科学性、导向性、规范性为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是大学赢得比较优势、获得高水平发展的根本与核心。省部共建高校应从以下 5 个方面打造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一是要分析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办学实际。特色来源于大学深刻的自我认识,是在全面总结回顾学校过去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验,认真研究和分析学校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是要体现差异性。特色办学理念的形成与实施过程,就是寻找差别、识别差别和显示差别的过程,要在多样化的发展中寻求自身的特色,走符合自身定位的科学发展之路。三是要体现优势性。在部分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带动省部共建高校的整体发展。四是要体现服务性。以特色办学理念实现功能和地位上的不可替代性,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促进科教兴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以山西大学为例,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 5 年经历了 3 次跨越,每一次跨越都渗透着特色办学理念。“十五”期间,山西大学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求活力、以开放求效益,在发展道路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在发展观念上由注重条件建设向注重体制机制建设转变,实现了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的转向。“十一五”期间,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结合山西省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指引和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发挥学科群的协同效应学科群反映了新时期大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它集中了高水平的学科,是开展学术交流、争取重大项目的平台,有利于打造群体知名度。省部共建高校一般都具有区域特色比较突出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增强已有优势,打造新的优势,应充分利用、挖掘现有资源,构筑新的学科群,实现捆绑式发展或集团式发展,发挥学科群的协同效应,强化品牌战略,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学科识别。按照学科群建设的要求,组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进而将其固化在一级研究单位之上,实现学科群建设在组织形式和机制上的创新。在新的机制下,通过凝练稳定的学术方向,合理配置学术资源,创造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争取在重点突破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近年来,山西大学以建设学科群为目标,按照突出重点、突出交叉、突出应用、突出效益的原则,打破二级学科甚至一级学科的限制,建立了 6 个学术创新平台、10 个创新团队和 21 个研究单位,以新的结合点催生新的生长点,创造了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提高了学科的整体竞争力。

  培养适应区域需求的人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不仅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对人才的层次和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省部共建高校应在充分考虑省情、校情的前提下,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办学定位,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将研究性理念融入本科教学,坚持以精英化引领大众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性,用学术性来提升职业性。培养国家需要的复合型精英人才、所在省区需要的高层次精英人才,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精英人才。

  进一步完善分型分类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型人才和学术应用型人才,前者重在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后者重在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水平骨干型人才。同时应加强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教育着重培养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则以满足岗位需求、适应专业要求为主,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职业型人才。确保人才结构的相对平衡,实现人才培养层次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一所大学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服务职能的发挥,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服务形式满足社会需求,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省部共建高校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区域贡献力,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基础研究代表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实力,是高水平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的有力支撑。应在保证基础研究地位与水平的前提下,把应用研究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大学发展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二是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研究成果的地方化、职业化。理工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瞄准前沿、整合力量、立足地方、抓大促小、保持特色,对有关成果要进行及时宣传、推荐、转化,并将其作为科研评价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例如,山西大学研制的煤下游精细化学品合成过程中的催化剂可替代进口产品,为山西省煤下游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满足了国内煤下游精细化学品的需求。通过实施哲学社刽科学成果教学转化计划、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普及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咨询服务计划、高校文化产业开发计划,促进文科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咨询、评价、设计领域转化,向社会普及和推广转化,向文化产品转化。

  三是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服务系统,提供政策、制度以及人员方面的保障,扩大社会服务的范围与覆盖面。不同类型高校应承担不同层次的服务,增强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满足现有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的关系,以层次性、前瞻性和高质量的服务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新的发展动力。

  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反映着大学的品质和特色,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积淀与优良传统,是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撑。大学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代表着社会文明的程度。它以广博深奥的科学性和丰富厚重的人文性,给予人们历史感,形成价值观念,是对社会的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

  省部共建高校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处于一定的区域文化环境之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建设好大学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强化特色意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和属地文化,突出文化的个性、区域性;增强服务意识,规划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发挥好思想库、决策库和咨询库的作用;树立精品意识,创造能代表区域文化的典型作品,在地方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提高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省部共建高校还应通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创新,提升文科基础研究的水平与实力,创新大学文化。培育先进文化的生长点,优化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积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

  总之,省部共建高校应抓住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内涵建设、实现科学发展,承担起引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附件10:广西大学省部共建项目概况

广西大学发展规划处/“211工程”工作办公室

  *项目背景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形成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为逐步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教育部决定与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兵团)共建一所地方高校,本着“一省(自治区、兵团)一所”的原则,在管理制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对这些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提高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引领和带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最终缩小高等教育区域间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建设,实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2004年-2006年)年,广西大学被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批准为省(区)部共建学校,共建目标为:通过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把广西大学建设成为培养国家和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解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想库和科技源,在广西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示范作用;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进入全国综合性大学先进行列,成为一所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围绕这个共建目标,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学校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规划等方面明确了双方的责任。2005、2006年教育部共计下拨共建专项经费200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和基础实验室建设等共计8个工程的建设。

  第二阶段(2007年-2010年)年,财政部决定实施《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规划》,以期使共建高校立足于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点,并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水平较高的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

  根据广西大学《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规划》,累计申报并争取到10个高校特色优势实验室共计3100万元专项经费。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广西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广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产学研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中逐渐成为自治区乃至国家实验教学中心的后备力量,充分满足了广西“七大七小”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广西乃至东盟国家的相关行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及高素质的行业复合型人才,为进一步加强自治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有利途径。

  第三阶段(2010年-2012年)年,财政部设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以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根据《关于报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规划和2010年度项目预算的通知》(桂财教函[2010]76号)文件精神,与即将实施的《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建设重点相契合,制定了广西大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0-2012年项目建设规划》,2010年申报争取到4个项目共计700万元专项资金,2011年申报争取到6个项目共计1000万元专项资金。

  *项目建设成效

  围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通过历年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实施,广西大学基地建设明显增强。几年来,先后有15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009年,“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的验收;“纤维素处理实验室”、“热化学实验室”成为科技部“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2010年2月,依托广西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重点实验室”通过申报评审;2011年3月,经过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复评专家组评估,“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功晋升为依托广西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实验室、“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实验室、“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实验室和“糖业及综合利用工程”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结构工程”和“动植物遗传育种与繁殖”2个国家重点学科、“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等均继续得到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重点支持和建设。学校的实验装备水平也大幅提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2006年8月的3.75亿元提高到2010年8月的5.12亿元,单台套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由2006年507台套增加至655台套。

  “十二五”开局之年,省部共建工作将继往开来,立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把握《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契机,加强共建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广西大学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进入全国综合性大学先进行列,实现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附件11:提高质量彰显特色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报

(2011年8月4日)

  本报延安8月4日讯(记者 唐景莉 柯昌万)2011年省部共建工作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今天在延安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出席。杜玉波强调,共建高校要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提高办学质量,推进改革创新,全面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杜玉波指出,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需要,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缩小地区差距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迫切要求,是维护区域政治稳定和保持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

  杜玉波指出,省部共建实施8年来,共建高校不仅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亮点,而且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点。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省部共建高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若干地方特色优势学科,为加快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中西部共建高校要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育人特色,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研究特色,在适应区域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服务特色,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在完善内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管理特色,在弘扬大学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文化特色,以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为核心全面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据介绍,自2004年开展省部共建工作以来,省部共建高校已达22所,覆盖19个省区。

附件12: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召开现场办公会落实省部共建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

(2011年10月1日)

  本报讯(记者 宗河)近日,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到西北师范大学视察调研,并召开省部共建现场办公会,强调要力争把西北师范大学早日建成全国高水平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刘伟平对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特别是2009年实现省部共建以来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并要求西北师范大学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把教师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提升学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现有教育资源,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主动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主动把学校科研力量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瞄准甘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核心技术,着力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力争早日建成全国高水平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刘伟平表示,将进一步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西北师范大学的支持力度。目前,相关项目已经落实到位,并成立了由省政府牵头、相关厅局和西北师范大学为成员单位的省部共建协作机构,专项负责西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工作的指导、协调、调研等事宜;为西北师范大学设立省部共建专项经费,并从今年起将其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附件13:江西师范大学关于省部共建的签字仪式

江西师范大学

  2012年10月30日,学校发展进程中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当天上午,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师范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滨江宾馆大会堂隆重举行。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仪式并讲话;原江西省委书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正部长级)万绍芬、江西省委副书记尚勇出席签字仪式;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蔡晓明宣读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台办等单位的贺信;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江西省副省长朱虹分别代表教育部和江西省签署共建协议。

  根据协议,教育部将积极支持江西师范大学更好更快发展,将学校发展建设纳入教育部相关整体规划,给予直属高校同等待遇,加大在推进海峡两岸教育合作与交流、协同创新、学科与学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江西省将积极支持江西师范大学优先发展,将学校作为江西高等教育的重点,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开展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教师教育发展、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基本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对江西师范大学的支持。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教师司司长许涛、学位与研究生司司长郭新立、巡视办主任贾德永、规划司副司长张泰青、港澳台办常务副主任赵灵山,江西省政府秘书长谭晓林,省政协秘书长肖为群,省纪委副书记赵力平,校党委书记陈绵水,校长梅国平等出席签字仪式,并在主席台就坐。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主持仪式。

  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省台办、省编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保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部门负责同志,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校友代表,师生代表约800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陈绵水代表江西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致欢迎辞。他简要回顾了学校70多年来“在艰难中坚守、在奋勇中前进”的办学历程,向教育部、江西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对我校事业发展所给予关心、支持表示感谢。陈绵水表示,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师范大学,必将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和无限机遇。面对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与期望,我们将倍加珍惜新的机遇,牢记领导的殷切期望,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加强海峡两岸的合作交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杜玉波代表教育部向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方面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的热忱关怀,及对教育部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此次教育部、江西省签署协议共建江西师范大学,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具体举措,对于提升江西师范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杜玉波希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坚持师范办学特色,坚持服务于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努力打造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希望学校进一步发扬传统,改革创新,坚持革命老区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改革中走出一条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的新路;希望学校进一步投身海峡两岸发展大业,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加强与台湾中正大学等高校交流合作,组建对接机构,健全长效机制,逐步拓展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使学校成为赣台两地往来的特色通道。他表示,教育部将认真落实协议的内容,加大对江西师范大学改革发展支持的力度,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江西师范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学科与学位点建设,推动江西师范大学更好更快发展。

  鹿心社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省部共建江西师范大学协议的正式签署表示祝贺,向教育部长期以来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所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鹿心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实施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夯实教育基础,教育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他强调,江西师范大学,前身是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是我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师范教育优势和特色,成为我省培养优秀教师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省部共建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江西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行列。他表示,江西省委、省政府将认真履行省部共建的各项责任和义务,把江西师范大学纳入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高等教育的重点,在计划、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省内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做好服务,为江西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鹿心社希望江西师范大学抓住省部共建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与海内外的合作交往,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师范大学。

  11时40分,欢快的乐曲声中,在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杜玉波、朱虹走上签字台,分别代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并交换签字协议书。会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签字仪式上,蔡晓明宣读了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台办向江西师范大学实现省部共建发来的贺信。谭晓林宣读了省、部共建江西师范大学协议。

附件14:2013年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纪要

  11月23日,2013年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副巡视员韩筠,高教司直属办常务副主任范海林,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校长黄汉升和来自全国41所省部共建高校的6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贾锁堂校长主持。

  会议听取了教育部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刘维奇代表中心所作的题为《深化省部共建工作 推进地方龙头高校建设》的报告。报告通报了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成立六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指出中心积极致力于做好决策咨询、协力争取政策支持,做好分析研究、协力突破现实困境,做好会议协调,协力增强共建工作可持续性,为推进省部共建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报告认为,省部共建工作开展至今,推动了重点建设一批地方龙头高校的有益探索,奠定了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基础,促进了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报告分析了深化省部共建工作,推进地方龙头高校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号召各共建高校着眼长远发展和共赢发展,增进理解互信,强化服务职能,深化务实合作,提高办学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与会代表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省部共建工作、建立共建高校长期合作机制开展了研讨,并对推动共建工作深入开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建议把省部共建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协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进一步参与和支持省部共建高校建设。共建高校数量不小,类型多样,建议教育部牵头做好省部共建工作规划,并出台具体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省部共建高校办学的指导,尤其是分类指导。

  2.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对省部共建高校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如,希望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在既有的计划或项目中设立省部共建高校专项项目,提供专有名额,帮助省部共建高校建设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和具有特色的优势创新平台,促进省部共建高校可持续发展。

  3.建议建立教育部与地方政府落实和推进共建协议任务的协商和工作推进体制,进一步明确省部校三方的职责,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发挥宏观调控、统筹协调作用,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资源,会同有关部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通过定期会商等方式,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共建协议,明确配套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4.建议进一步建设好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中心的积极作用,做好联络沟通、宣传展示、经验推广、工作研究、决策参考、咨政服务等工作,建立共建高校信息共享和互动合作机制,推动共建高校共同发展。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入选高校建设规划审核论证意见反馈会。

  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作了总结讲话,全面介绍了省部共建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内涵变化,强调指出省部共建工作就是要通过省部协同建设让共建高校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多的发展机遇。他对进一步做好省部共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1.共建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主动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贡献争取地方政府的更大支持。

  2.充分利用省部共建机制和平台,牢牢抓住影响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把握方向,遵循规律,做好规划,用好资源,建好制度,搞好“五学”(学科、学者、学术、学风、学生),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3.省部共建研究中心要协同共建高校,认真总结共建工作经验,加强共建成果宣传,提出共建政策建议,为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建立健全共建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共建工作深入开展、取得实效发挥积极作用。他表示,省部共建工作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高教司十分重视省部共建这一机制和平台,将认真梳理此次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抓紧研究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司局,争取多种渠道解决制约省部共建工作的有关问题,支持省部共建高校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推动省部共建工作实现更大成效。

附件15:安徽省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共建安徽大学的意见

(2013年8月)

教育部有关司局,安徽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合肥市人民政府,安徽大学: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省部战略合作,推进安徽高教强省建设,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安徽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安徽省)和教育部决定共建安徽大学,并达成如下意见:

  一、安徽大学是安徽省重点扶持的国家“211工程”建设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在国家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省部共建安徽大学,对于促进安徽大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中部地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对安徽大学的领导,继续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安徽大学建设发展,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把安徽大学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安徽大学培育“2011协同创新中心”.

  (二)加快推进安徽大学改革发展步伐,在人才培养、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创造更优条件。

  (三)对安徽大学现有和拟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地、本科教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给予政策倾斜。积极推动安徽大学与各地、有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共建创新平台,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安徽大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大力支持安徽大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安徽省百人计划、皖江学者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申报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人事编制、岗位设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进修、资助立项、挂职交流等创造有利条件。

  (五)推进安徽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对学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六)在土地供应、校舍建设、后勤改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标准,积极化解学校建设债务,不断改善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三、教育部对安徽大学改革发展给予更多指导,对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一)积极推进安徽大学改革创新,指导制订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

  (二)将安徽大学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在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增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等有关布点和建设给予积极支持,鼓励安徽大学培育组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三)积极支持安徽大学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

  (四)加强对安徽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在“本科教学工程”立项建设、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对安徽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

  (五)吸收安徽大学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有关重要会议,帮助安徽大学搭建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互学习交流的机制和平台。

  (六)加强对安徽大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和帮助,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安徽大学挂职,安排安徽大学选派干部到教育部直属高校挂职、考察,推进学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四、建立双方高层会商机制、日常联络制度,具体事宜由安徽省、教育部组织安徽大学具体研究确定。

附件16: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大学

安大新闻中心

  近日,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大学协议会签文件正式颁发,安徽大学成为安徽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高校。根据共建协议,教育部将安徽大学发展建设纳入教育部相关整体规划,给予直属高校同等待遇。

  安徽大学作为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经过“211工程”“九五”、“十五”、“十一五”建设,实现了由地方重点大学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历史性跨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建校80年来,学校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为国家特别是安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带头和辐射作用。

  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大学,旨在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将积极推进安徽大学改革创新,指导制订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将安徽大学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在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增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等有关布点和建设给予积极支持,鼓励安徽大学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支持安徽大学申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加强对安徽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在“本科教学工程”立项建设、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对安徽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吸收安徽大学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有关重要会议,帮助安徽大学搭建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互学习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加强对安徽大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和帮助,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安徽大学挂职,安排安徽大学选派干部到教育部直属高校挂职、考察,推进学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重点建设好安徽大学,对于增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布局和安徽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17:安徽大学就省部共建实施方案征求主管部门意见

安徽大学

  2013年12月17日下午,学校聘请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处长魏晓军、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储常连、人事处副处长林鑫德等主管部门专家,就学校省部共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会议由校长程桦主持,会上,发展规划处处长俞本立就方案进行了解读,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补充发言,三位专家依次发言,围绕实施方案的定位、体例、主要内容、报送程序,就学校省部共建实施方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主  办 江苏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地  址泉山校区静远楼2012
主  编胡仁东电  话0516-83500153
副 主 编潘震鑫网  址http://fgc.jsnu.edu.cn
排版校对夏 雯电子信箱fgc@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