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实践侧记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1-06-03  浏览次数: 379

统筹规划 综合运作 协调推进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实践侧记

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31日第三版

  在2009年12月举办的首届“京师教育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曾说:“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遇到的问题,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决策咨询和策略措施,是北京师范大学应尽的责任。”这既是对北京师范大学一百多年来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附属学校发展与研究中心,意在整合北师大附属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系统、优质的服务,在开辟新的服务渠道、构建新的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90年代以后,北京师范大学又相继成立多家教育服务机构,在校长和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学校管理经验输出等方面,为各地中小学提供了系列化服务。2009年,为了整合现有资源、强化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北京师范大学将所属的9家教育服务机构进行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www.bnuedu.com),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为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整合北师大历经百年积淀的丰富教育资源,促进学、研、产、用相结合而推出的新举措。2009年,随着各项业务的开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开始研究和思考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性和深层次问题。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做好培养培训规划,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北京师范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优势所在。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方案,在深度调研基础上正式出台,并且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与支持。
  一、“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的核心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的核心内涵在于,把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区域教育整体规划、区域内特色学校打造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发展模式,以集团化、系列化的支持服务,推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所谓的“三维立体模式”,是指依据系统性、整体性、衔接性、地域性原则,对一定时间跨度内(一般为3~6年)某一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并将这一规划有机融入区域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当中。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系统、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对该地区指定学校进行重点扶持,从学校发展规划、队伍建设、机制创新、资源引进等方面提供系统服务,最终实现以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带动所在学校的发展,以每一所学校的发展带动该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学校以及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又反过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进一步推动区域内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1.针对区域内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状况的评估、诊断与规划
  在对一个地区学校办学水平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诊断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3~6年规划”,并将这一规划与该地区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进行有效的对接,在时间、经费、人员以及制度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评估、诊断与规划是一个相互衔接的工作过程。评估与诊断是为了准确把握区域教育现有发展水平,明确自身的优势、不足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评估的内容主要有:学校管理水平评估、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评估、教师个人教学能力评估、教师科研水平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特色评估等。在诊断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3~6年规划,同时明确地区教育及学校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配套的解决办法和保障措施,并据此对区域教育发展整体规划进行相应修订。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是一项极具科学性、专业性和前瞻性的工作,需要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缜密的论证分析,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领和专家团队的系统指导。
  2.提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
  按照教师成长的一般性规律、个人特点和现有条件,依据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层次性原则,依照制定的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规划,对区域内基础教育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分岗位、分层次、分专题、分阶段的系统培养和培训,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力争用3~6年时间,使区域内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快速提升,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力、有个性特点的优秀管理者、业务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积极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推动新时代教育家脱颖而出。
  3.打造区域优质、特色学校
  选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作为样板学校,根据所选学校的历史传统、发展水平、自身特点进行诊断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论,科学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努力挖掘现有优势,量身定做教育教学支持体系。通过有计划的专家入校指导,以听课、评课、示范课展示、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为主要手段,以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科研教研制度创新、优质高效课堂的打造、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和干预机制的完善为主要内容,为合作学校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与支持,提高合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幼儿园)跨越式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示范链”,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及先进教育理念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同时,这些学校也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输出的承载点,成为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孵化器。
  二、基于“实验区”方案的深度思考
  1.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必须纳入区域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当中
  制定区域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必须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其重点并予以优先考虑。
  (1)认真、系统的调研工作是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规划伊始,首先组织精干力量,针对当地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状况、职称比例、经济和社会地位状况、近年来接受培训的经历,尤其是在教师心目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主要诉求以及对自身职业的评价态度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调研。
  (2)科学缜密的论证分析是保证规划质量的关键
  制定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首先要立足当地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现状,并依据这一点来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要使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规划方案才能得到政府和有关方面的认可与支持;其次,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又要有机地融入全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体系之中,要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和国际社会背景,在国家统一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教师成长规律和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数量满足与质量提高、重点培养与均衡配置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3)周到细致的后续支持是保证规划得以落实的必要保障
  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文件的完成,绝不意味着规划工作的结束,如果没有配套的落实措施,再完美的规划方案也会变成一纸空文。
  首先,与规划文本相配套的还应当有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相应的对策建议、针对特定部分的备选方案等相关附件。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落实不仅涉及到教育投入的增加,还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媒体舆论导向等等,这不是教育部门能单独完成的,因此要做好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在和谐氛围中落实规划、又以规划的真正落实来促进和谐。
  再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真正落实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理解与配合,否则就会举步维艰,因此,规划制定者还要协助地方政府积极做好规划内容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学习规划、运用规划、落实规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针对规划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必须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规划的目标、任务、思路以及落实措施适时做出新的调整,使规划方案在动态中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
  2.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必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重职前培养轻职后提高、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反思、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中心城市轻边远农村,此外,被动应付、组织零散、内容重复的培训居多,而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循序渐进式的培训相对缺乏,培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上述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它们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教师培训工作改进的重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每年都举办数百次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教研员培训,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学员遍及全国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所有地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全新要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培训理念及培训模式,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规律,是近年来我们一直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必须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1)以培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性来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动之下,许多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已经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有的甚至变得耳熟能详,与此同时,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也已经和10年前有所不同,基于这样的现实,单纯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传统的培训手段和方式必须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把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观摩考察、课题研究、技能比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教师把先进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调动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以学校现有发展水平和教师专业基础为起点,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把面授与网络培训结合起来,把专家入校调研、指导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把一对一帮扶和学习共同体建设结合起来,培训工作才能收到应有效果。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网络学习的功能日趋凸显,它必将成为未来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为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特推出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过程指导、交流互动和跟踪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师培训服务平台——“京师教育在线”网站,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享受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提供的专业化、个性化、系列化的培训服务。
  (2)以培训课程的多样性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
  实施个性化培训的核心,就是要依据培训目的、培训任务以及学员需求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模块化的课程方案。
  所谓不同类别,是指要针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学科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教师的不同需求而分别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
  所谓不同层次,是指在同一类别的课程当中,要根据学员基础不同而划分不同的级别,比如学科教师培训课程可以分为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和名师打造课程;校长培训课程可以分为初任校长培训、研究型校长培训和教育家型校长培训课程。
  所谓模块化,是指把每一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如专家报告、课题研究、观摩考察、挂职锻炼、拓展训练、感悟体验等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而进行专门打造,同时还要做到统筹兼顾,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整体衔接与有机配合。
  (3) 要真正关注教师的个体需求,关注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培训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式、交互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培训工作的核心价值:关注、尊重和发展。
  3.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动学校发展,以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改革的重心最终必须回归课堂、聚焦课堂,要把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师行为的转变、观念的更新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做出深刻反思和有效改进,才能真正引发教师的思维震荡和观念洗礼,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十几年教师培训的经验充分证明:“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所在。“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这和近年来教育界广泛倡导的“校本培训”其实是同一个概念,其含义在于:有关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等,都要以教师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现实需求为导向,尤其是培训内容的选择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方式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特点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不能脱离学校、脱离学生、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学校作为承载点,所有的学习和培训,所有的反思和顿悟,最后都要在课堂上实现,在学校中实现。同时,学校的发展,又会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正因为如此,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与优质、特色学校的建设与打造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基于“实验区”方案的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方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多年来在实践基础上研究、提炼、总结而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
  制定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和框架范围内,必须依据科学的论证与认真的研究,为此,2009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承办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京师教育论坛”,首届论坛以“区域教育规划与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主题,对如何科学制定区域教育整体规划,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和谐和跨越式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10年3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中心积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讨,并整理形成若干建议发送给有关部门。2010年下半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先后承担了江苏省、河南省、河北省、陕西省的部分县(市、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本着对地区发展负责、对北京师范大学负责、对教育负责的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投入了最精干的力量,制定了最严格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组建了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有效保证了规划方案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实践证明,区域教育规划的制定,不仅有助于了解一个区域当前教育的发展情况,而且也为这个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了保障。例如,在帮助江苏省扬中市制定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又和扬中市共同设计了“教师专业化发展”3年规划,确定了3年的工作内容:2010年,组织校长、骨干教师、教研员、班主任赴京通识培训,同时,派出若干名教授、社会学者、名校长入实验区培训。2011年,以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采取同课异构形式展开,实验区教师到北京名校参观考察、访学、“以课会友”;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法专家与北京名校特级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入实验区听课、评课与当地教师切磋技艺。2012年,着力打造名校长、名教师,在实验区选派的基础上,由北师大专家考核确定人选,量身定制培养计划,采取双导师制(理论学术导师、学科实践导师)培养方式,为实验区培养专业化拔尖人才创造条件。
  2.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保障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必须加大教师培训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2010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承办了以“有效教师培训模式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京师教育论坛”,就教师培训模式及培训体制创新、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对各地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推出的“名师名校长(园长)”工程,尝试引入MBA案例式教学方式,采取“双导师”制、网络研修、课题研究、挂职学习、参观考察等多种培训模式,目前已为各地培训校长(园长)、教师数万名。
  3.实施基于学校的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方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要素。每个教师的工作都具有个体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在尊重和把握教师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充分整合其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资源,在总结多年教师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学校的《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方案》。该方案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和条件,为每位接受培养的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方案在对每位教师进行科学评测的基础上,为其制定合适的成长目标,并选派专家进行跟踪指导。专家根据教师成长方案的规划,指导理论学习,研究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备课、听课、评课,进行课题研究,采用现场和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解决专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段性目标,并助推教师不断向更高的专业化目标迈进。
  目前,《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方案》已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合作学校开展,山东济南汇才学校、山西忻州田家炳中学、陕西杨凌高新中学、河南洛阳龙城双语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等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合作学校的校级、区级、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比例明显增多,在各类教学比赛中的获奖人数与名次也大幅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同时,教师的快速成长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根据教师资源特点,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与合作的广西玉林实验中学,做了这方面的探索。广西玉林实验中学前身为广西玉林师范学校,学校由师范学校转为普通高中,面临音乐、体育、美术老师超编严重,学科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上急需转变的巨大压力。针对这种教师资源特点,中心提出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艺体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2003年学校首次招生560人,其中音体美特长生100人。学校对音体美特长生单独编班,送教师到全国相关学校学习、培训,积累经验,对艺体特长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2006年学校首届560名毕业生本科上线率为46.6%,其中音体美特长生一举成名,艺体双上线67人,奠定了其未来艺体特色教育发展的基础。几年来,学校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源源不断输送人才,2010年更取得297名音体美特长生参加高考、247名被录取的优异成绩;同时,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也达到了43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当地艺体教育的骨干力量,探索了一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同时,广西玉林实验中学也已成为广西自治区首屈一指的艺体特色高中。
  5.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在很多合作学校如山东莱芜第17中学、山西忻州田家炳中学都作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是北京远郊的一所建校不到10年的高中。2009年4月合作以来,中心与学校围绕打造高效课堂开展工作。学校新教师多,工作热情、投入,但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容量整体偏少,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设计不够精细,捕捉教育契机的愿望和能力不强,学生参与度低、参与面窄。针对这些问题,中心先组织专家对教师开展新课程通识培训,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指导教师研究、分析、整合教材,分析学生认知特点,提高教学设计水平,逐步加大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使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明显上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在区、市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6.适应不同学生特点,健全知识体系,探索教师成长新方向
  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得到尊重,如何获得快乐,如何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直是教育关注的焦点。2010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套心理测评软件,在合作的陕西杨凌高新中学进行了这方面的应用。
  杨凌高新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名师荟萃,教学水平比较高,但学生成长状况并不如预期的好。根据这一情况,中心首先帮助学校做了学生心理危机筛查,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中小学生适应能力测验》、《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测验》等摸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个别问题学生提早介入辅导和治疗。使用《学习方法与技能测验》、《学习动机测验》、《瑞文高级推理测验》等学生学习诊断软件,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进而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现状,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7.转变教师观念,开展家校合作,发挥教育合力
  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05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和济南汇才学校合作以来,在实施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方案的同时,引导教师开展家校合作,发挥教育合力。
  济南汇才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合作之初,中心和学校达成了共识:孩子的成长不能靠学校孤军奋战,必须要有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中心帮助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蒲公英家长俱乐部,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同时开展了针对教师的家校合作方法培训,家长系列专题培训;在中心指导下,实施导师制家庭教育指导,对个别家庭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同时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俱乐部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的倡导与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系正逐渐构建形成。
  虽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各项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9年以来,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受惠于北京师范大学先进教育理念及实践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以对教育欠发达地区免费发放“励耘教育券”的方式,对教师、校长进行培训,目前全国参与培训的教师已近万名,公益援助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相信,每一次的努力都会有收获,都会推动教育改革向前迈进一步。今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将在多方整合、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整体推进区域的教育规划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及优质学校发展,继续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方案不断趋于完善。今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将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紧密协作,共同汇聚成一股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前行的力量,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