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2-01-09  浏览次数: 416

2012-01-06  来源: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大学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试点学院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推进学术委员会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通过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一是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具体职责为:学术审议,审议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科技工作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其他学术工作等;学术评议,评议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评议拟引进人才学术水平,评议拟向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推荐任职人选、拟推荐各类人才计划人选和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奖励;学风维护,维护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对涉及学术问题的其它重要事项进行论证和咨询;听取与学术相关工作的报告。

  二是组建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天津大学先在各学院和直属科研单位组建了15个基层学术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聘请了5名院士、著名学者担任校级学术委员会顾问。学术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今后还将陆续成立学风、教学、科技、学科、人才、外事等专门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相互配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和调整,进一步发挥对学校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咨询和审议作用。

  三是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制定了《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对学术委员会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规定,学校各学院和直属科研单位也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了基层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学校还围绕学术委员的运转和职责定位,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定。

  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探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改革

  研究制定《天津大学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纲要》,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探索培养造就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一是科学规划,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天津大学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制定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三个阶段目标,明确了推进机制创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创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等三个层面的战略重点,确定了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重点,并将围绕人才引进、队伍建设、激励考核、管理支撑等四个方面制定相关的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

  二是创新机制,激发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和竞争力。创新聘用机制,初步形成合同制基础上的激励、遴选及流转、退出机制,对新聘用人员的学缘结构做出明确规定;创新培养机制,开设“师资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入职培训”,积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资助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创新激励机制,初步建立以岗位绩效为核心,以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绩效津贴激励机制。

  三是突出重点,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创新评价方法,构建学术表现评价体系,并与海内外同行评议相结合,通过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与水平。积极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经费、工作平台等保障条件,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制度、科研助手制度、协议薪酬制度等。

  三、开展试点学院改革,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在精密仪器与光电工程学院设立“精仪学术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教学责任教授制,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施首席科学家制,构建“大师+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和科技创新体制;实行资深教授制,授予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教授“资深教授”荣誉称号,适当延长他们的工作期限,暂缓退休。

  成立管理与经济学部,重点进行以学部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设计了学部内部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功能,初步形成学部工作运行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探索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三明治”式等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天津大学在选人用人环节还为药学院开辟“人才特区”,给予学院充分自主权,使学院在很短时间里就聚集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求是学部”,按照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统筹学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组建深入产业腹地的滨海工业研究院,重点探索深度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天津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