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0-06-23  浏览次数: 1198

  7月5日至8日在巴黎举行的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是继1998年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以来的又一世界高等教育界盛会。会议回顾和总结了1998年以来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同时研讨未来影响高等教育政策与发展的新动力,提出高等教育要积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和高等教育部长、副部长以及国际专家等代表共14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一致通过大会公报《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et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现将公报予以翻译,谨供参考。

 

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力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

  前言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于7月5日至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举行。我们,所有与会者,认识到《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的深远影响,同时考虑到六个区域性会议(卡塔赫纳,澳门,达喀尔,新德里,布加勒斯特和开罗)的结果及建议,以及本次世界大会“社会变化与发展中高等教育与研究之新动力”的讨论及结果,特别通过本公报。
  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各级各类教育的战略需要,以及研究、创新与创造力的基础,高等教育必须由所有国家政府承担责任并提供经济支持。就像《人权宣言》第26条第1款所强调的那样,高等教育应以成绩为依据,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
  现阶段的经济低迷可能会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这往往会给那些高等教育机会原本已受限制的国家带来新的挑战。
  高等教育作为构建包容性与多样性的知识型社会和促进研究、创新及创造力的主要力量,在历史上从未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凸显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性。
  过去的十年,高等教育已经向我们彰显了其在消除贫困、维持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包括“人类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在内的国际发展目标方面的重要贡献。因此,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议程就应当反映这些现实。

  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1.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政府的责任。
  2.面对当前和未来错综复杂的全球性挑战,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帮助我们提高对涉及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等方面复杂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应对能力。高等教育应当引领社会在应对全球性的挑战,特别是在食物安全、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跨文化对话、可再生能源和公共卫生等方面形成一种全球性的认识。
  3.高等教育机构,在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的实现,最终应增进其内部各学科间的融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公民主动性的发展。这将对可持续发展、人类和平幸福和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人权实现做出贡献。
  4.高等教育绝非仅仅为了应对现实和未来世界的需要而传递纯粹的技能,更要承担起引导人们致力于构筑和平、捍卫人类权利和实现民主价值等公民道德教育的责任。
  5.鉴于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履行着不同的职责,有必要向社会提供这些相关信息,并增加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6.高校自治是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保证质量、增强适切性、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和履行社会责任等行动来实现自身使命的必要条件。

  机会、公平与质量

  7.在过去的10年里,为了增加入学机会和确保教育公平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也必须再接再厉。但是仅仅扩大入学机会是不够的,更多的事等待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努力确保受教育者最终获得成功。
  8.扩大入学机会正成为大部分会员国优先考虑的问题,而且高等教育的参与率不断提高也是全球的主要发展趋势。然而,巨大的差异仍然存在,并正在形成不平等的主要根源。政府和机构必须大力提高女性在各种教育层次上的入学机会,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并取得成功。
  9.在扩大入学机会的同时,高等教育必须同时追求公平、适切性及质量三大目标。公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入学机会问题———还意味着要确保学生顺利参与并完成学业的目标,同时保证学生的待遇,这就必须向贫困和边缘化的群体提供合适的财政援助和教育政策的支持。
  10.知识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具体表现为一系列具有不同职能同时又能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需要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并存。除了公共高等教育机构以外,追求公益目标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的实现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我们能否成功推动“全民教育”取决于我们能否克服全球范围内师资不足的困难。高等教育必须增加教师教育份额,无论是职前的还是在职的,通过向教师们提供课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向学生传授适应21世纪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当然,这有赖于新的教育途径,包括开放式远程学习(ODL)和信息通讯技术(ICTs)。
  12.培训教育管理者和开展旨在改进教学法的研究也会对“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
  13.开放式远程学习和信息通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广泛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特别是当开放教育资源已为许多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即时分享时。
  14.信息通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方面的运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可以增加入学机会、提高教育品质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了确保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能产生更大的效益,高等教育机构和各国政府应携起手来,分享经验,制定政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注重宽带的建设。
  15.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培训教职人员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完成教学与学习系统演进中的新职能。
  16.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对我们的社会至关重要。
  17.除了在科技文献上可以公开获取之外,科学研究的成果还应当通过信息通讯技术让人们更易获得。
  18.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应当既要响应又能预见社会的需求,这就包括促进新技术研发与新技术运用,以及确保提供技术和职业培训、创业教育和终身学习项目。
  19.日益扩大的入学机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挑战。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保障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须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种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
  20.有助于提高入学机会和为学生完成学业创造条件的规章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应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21.质量标准必须反映高等教育的整体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等能力方面的目标。这些质量标准应当鼓励创新和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需要认识到吸引和留住合格的、有才能的和忠诚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的重要性。
  22.政策和投资必须支持更加广泛而多样的第三级/中学后教育和研究———包括但不局限于大学———并且必须响应新的和多样化的学习者快速变化的需求。
  23.知识型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角色的不断分化,包括了卓越研究的极点化和网络化,教/学的创新与社区服务的新途径。

  国际化、区域化与全球化

  24.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应当建立在团结一致、相互尊重和积极促进人道主义价值观与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之上。虽然当前经济形势低迷,但仍应积极鼓励这样的国际合作。
  25.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承担着弥合发展差距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需要通过不断增加跨境知识转移,尤其是朝向发展中国家的知识转移,以及通过努力寻求促进人才流动、减少人才流动的负面影响的共同解决办法来履行。
  26.国际大学网络与合作关系的建立是上述解决办法的一个部分,它们也有助于促进相互间的理解与和平文化的培育。
  27.合作研究和教职人员以及学生的交流互换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应鼓励更大范围和更加平衡的学术流动,并融入能真正保障多边与多元文化间合作机制。
  28.合作关系应有利于所涉国家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培育,以确保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加多样化的高水平研究同行和知识生产。
  29.为了使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能够泽被大众,保证高等教育入学和成功机会的平等、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国家主权都是至关重要的。
  30.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已经亟需建立国家认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并促进两个体系之间的交流。
  31.跨境高等教育提供能够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前提就是这种跨境高等教育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提升学术价值,保持教育的适切性,尊重对话与合作的基本原则,相互承认和尊重人权、文化多样性与国家主权。
  32.跨境高等教育也可能给那些带有欺骗性质、低质量的高等教育供给者以可乘之机,当然,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予以抵制。这些虚假的高等教育供给者(“文凭工厂”)的存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打击这类文凭工厂需要在本国和世界范围内多管齐下的努力。
  33.新动力正在形成高等教育与研究的新风貌。这些动力呼吁在国家、区域和世界各层面范围内,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和其他最不发达国家(LDCs)建立协调一致的行动和合作伙伴关系,以确保全球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这种行动和合作伙伴关系还应当包括南南合作和北南南合作。
  34.在诸如资格互认、质量保障、机构治理和研究创新等领域,还需要更大范围的合作。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高等教育应当体现出国际、区域和国家的维度。

  学习、研究与创新

  35.考虑到许多国家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需要增加,研究机构必须在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公私关系中去寻求增加研究与创新经费的新途径。
  36.由于基础研究需要较高水平的投资,而且要把全球性知识和本土化问题结合起来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因此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之间保持一种良性的平衡显得越来越困难。所以,研究机制应当更加灵活,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跨学科的社会服务。
  37.为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完整性,学术人员拥有参与研究和获得资助的机会是相当重要的。在当今不断动荡和变化的全球环境中,学术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价值必须得到保护。
  38.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找到既能够解决与民生福祉相关的问题,又能够为具有地方针对性的科学和技术奠定坚实基础的研究和教学领域。
  39.本土知识系统能够拓展我们理解新兴挑战的思路;高等教育应当在社区与市民社会间创立一种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以方便知识的沟通和交流。
  40.面对日益稀缺的资源,应当鼓励利益相关者开发和加强对起着支持教学、学习和科研作用的电子图书馆资源和工具的利用。

  非洲高等教育

  41.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非洲高等教育复兴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高等教育的复兴对非洲大陆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促进手段。关于非洲高等教育的议题已贯穿于整部公报之中。
  42.与会者对在2008年11月召开的达喀尔区域筹备会议上所提出的建议持欢迎态度并特别指出,自19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召开以来,非洲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招生数量上有了相当的增长。与会者还强调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处理关于性别与种族不平等,学术自由,以及人才外流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准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强调目前迫切需要新动力来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致力于真正强调其适切性并对非洲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有所帮助的综合性教育改革。这种新动力能够为解决非洲的发展和贫困问题指明出路。相比过去的11年,这要求对非洲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非洲的高等教育应该在健全的责任制和合理的财政原则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治理模式。
  43.通过机构、国家、地区及国际的合作将会大大推动非洲高等教育和研究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对如何建立并加强这些合作进行战略定位。非洲拥有发达高等教育系统的国家必须帮助那些高等教育系统欠发达的国家。我们必须致力于使非洲高等教育成为区域融合的工具。
  44.区域水平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同样也是促进非洲高等教育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我们敦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尽快建立非洲大学联合会,以促进国家、次区域和区域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样,通过积极推行《阿鲁沙公约》(Arusha Convention)关于文凭、毕业证书和学位的互认协定以促进非洲高等教育区域内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流动。应该强调泛非洲大学在构筑非洲一体化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45.入学机会:为满足非洲高等教育与研究快速增长的需求,目前迫切需要多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从研究型大学到多科技术学院与技术学院,此外,每个机构都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项目———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以及国家的不同需要。仅仅依靠传统的面对面传授方式已经很难满足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其他譬如开放式远程学习(ODL)和在线学习等技术手段将不得不予以充分使用,尤其是在诸如成人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等领域。
  46.课程的适切性: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对非洲经济的多样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对于这一点还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这些领域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开采、环境、本土知识系统和能源等。在高等教育中强调这些领域有助于确保非洲经济的竞争力。
  47.资金:教育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但是私人融资同样应当受到鼓励。虽然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来增加高等教育的公共资金,但也必须认识到公共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持发展如此快速的这么一个部门。我们应当找到其他形式的资金来源,特别是那些采用公私合作模式的资金来源。
  48.在高等教育所有层面的治理中,学生应被给予公开发表意见的权利。
  49.与会者对持续支持非洲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国家和组织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他们也欢迎新的合作伙伴参与制定新的合作协议,特别是中国、印度和韩国。他们同样赞赏非洲发展银行、非洲联盟、非洲大学联合会(AUU)、法语国家组织分会(AUF)以及联邦大学联合会(ACU)等机构提出的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治理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详细建议。
  50.与会者对在此次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洲高等教育问题予以优先考虑的做法表示赞赏。

  行动呼吁:会员国

  51.各会员国应与所有利益相关者通力合作,通过在系统和机构层面制定政策与策略以:
   a)保持,如果可能的话,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以保证任何时候的教育质量和公平,并促进高等教育提供和筹资手段的多样化发展;
   b)保证高等教育与研究充足的投资,以反映不断增长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要求;
   c)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之下,合理运用并且加强恰当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常规管理机制;
   d)扩大职前和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相关课程帮助教师掌握把学生教育成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之技能;
   e)鼓励女性入学,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并取得成功;
   f)保证诸如工人、穷人、少数族裔、残疾人、移民、难民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平等就学;
   g)开发特定的机制来抵消人才外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鼓励学者、教职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流动;
   h)支持高等教育在区域内部更为广泛的合作,以利于区域化高等教育和研究区的建立和巩固;
   i)使得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能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中受益;
   j)通过拓展更加灵活的入学路径与确保更好认可先前学习与工作经验,追求公平、质量与成功三大目标;
   k)在与1997年《高等教育教学人员地位的建议书》精神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尊重教学人员权利与保证足够工作条件来增强学术性职业的吸引力;
   l)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给予他们言论的自由与结社的权利,并提供足够的学生服务;
   m)在国家和国际层面通过多管齐下的努力打击文凭工厂;
   n)制定更加灵活的和有组织的研究系统,以促进科学卓越化、跨学科研究与社会服务;
   o)支持全面的信息通讯技术(ICTs)的整合,同时促进开放式远程学习(ODL)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行动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52.在基础教育普及化进程取得显著进步的背景之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当重申高等教育在未来规划和预算中的优先权。为追求这种优先权,作为具有思想实验地、国际合作催化剂、标准设定者、能力建设者和资讯交换场所五个功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该:
   a)协助制定既与国际认可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又符合国家/地区需求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b)为高等教育与研究搭建对话、经验与信息共享的平台,并协助建构制定高等教育与研究政策的能力。
   c)帮助政府和机构通过以下途径解决高等教育的国际问题:
    —继续执行标准化设置工具,尤其是新一代关于资格认可的区域性公约以及1997年的《高等教育教学人员地位建议书》;
    —继续开展教科文组织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工作;
    —促进所有地区教师教育的国际合作,特别是通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教师培训项目来促进非洲地区的教师教育;
    —通过大学合作网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与其他机构的通力合作,鼓励知识的转移,以进一步发展在诸如“全民教育”、“千年发展目标”和“联合国十年计划”等国际性目标中的可实现能力。
   d)鼓励学生和教职人员国际流动与互换交流,同时制定一系列政策以抵消人才外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e)促进学生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坛并支持学生的全球性对话;
   f)以下几方面确保2009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后续工作的进行:确定最重要的问题和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优先事项;对趋势、改革和新发展进行监测;通过建立和发展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以及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区性分支机构与现有网络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学术合作;
   g)巩固和扩大包括主要合作伙伴和捐赠人在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特别行动小组,以确保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一系列后续工作从会议讨论到行动落实的有效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7月8日于巴黎)

  【本文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赵叶珠、游蠡等译,标题为本刊(《中国高等教育》)另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