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构建的路径选择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1-06-03  浏览次数: 104

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31日

  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必须坚持“放开管制、加强规范、鼓励特色、支持创新”的基本原则。

  放开管制

  教育主管部门控制着大学的招生规模和范围、专业学科设置、质量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审批、各类人才评选、规划教材审批等,这种由上到下的审批和自下而上的申请使得大学忙于应付上面的检查,争取上面的项目资助。在这种管制型的方式统摄下,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能被迫转为向上面要政策、要项目、要经费,大学教师的大量工作是填表、争项目。
  国际上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加强总体监管和财务预算管理,并不干预或很少干预大学的具体办学过程,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做法也是强化预算、总量控制、结果管理,并不苛求每个项目研究过程的精细管理。
  放开大学的管制应该体现在教育部向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放权、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向大学放权、大学行政主管部门向教师放权、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向学生放权。前两者是大学办学自主权落实、淡化行政色彩的基本要求,后两者是大学自身突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成才的核心使命、避免师生陷入不必要的繁琐管理的基本保障。

  加强规范

  目前,大学的总体管理也存在的弊端体现在:重视具体事务的管理,缺乏总体上的规范管理;重视竞争性资源的配置,缺乏办学基本经费和条件的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了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术自由”,但这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制度建设。比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学校事务的民主管理,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和有效的监管;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管理权力如何得到有效保障,也需要继续探索。
  西方国家大学里的校董会和校务会所具备的规范管理功能值得我们借鉴,建立将政府意图、学校目标、社会期望、校友观念等有机融合的大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可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章程来实现。目前有些大学存在的没有章程或者有了章程也形同虚设的现象明显制约了大学的规范管理。
  在全国大学生均拨款数差异大情况下,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从保障办学基本条件入手,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生均拨款数量,以缩小不同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差距,就是强化大学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

  鼓励特色

  大学之间的竞争不是体育比赛中十项全能式的竞争,也不是奥运会上代表团金牌总数之争,而应该是两个层面的竞争。一是在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上产出具有原创性的成果,为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智力和思想支撑,这是不以大学的区域为界限的,有条件和能力的大学都应该为此作出努力和贡献。二是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社会和企业等需要等的驱动下,培养符合社会或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由于大学在传统、区域、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大学之间往往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社会对于大学的评价以及大学间的互相比较,应该跳出总量评价的窠臼,从个性、特色、相对优势等维度来审视,大学也应该有长远眼光,结合人才、硬件、社会需求、相对优势等情况,继承传统优势,培植新的亮点和特色,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学术流派、国际合作等各方面树立特色和优势。

  支持创新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尚未走出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大学生中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有限,院系之间的交流有限,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往往得不到有效支持。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也基本以专业和学科划界,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
  当下中国的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和评奖存在一些问题,而且主要以论文和专著等作为结项要求,使得不少科技成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评价和转化应用的检验,再加上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的某些缺陷,都在客观上抑制了创新思维、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的产生。
大学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过分严格和细密的管制往往束缚创造活力的产生,干扰各种相关事务管理的机制创新,限制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中的新颖观点和创见,阻断创新人才和创新思想的萌生之路。
  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必须顺应世界大学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惟其如此,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才能逐步完善,进而产生学术大师、科学巨匠、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