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厚学育桃李 励志敏行曜珪璋——江苏师范大学喜迎60华诞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2-10-23  浏览次数: 794

         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徐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它既鼓荡着刘邦大风起兮的豪迈,也流淌着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情怀。在吴文化怀抱中诞生发育,在汉文化雄风中成长壮大的江苏师范大学就坐落在这样一座雄奇的城市。“徐州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当年周总理一句温暖的关怀,使得这所秉承“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精神的大学,在苏北大地扎下根脉。六十年风雨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今天的江苏师范大学,正在以其崭新的面貌步入强化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的“高铁时代”。

       岁月峥嵘   厚重笃实绘锦绣

      江苏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的最高学府。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并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11月教育部复函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在学校发展史上,涌现出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社会学家张少微教授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峥嵘六秩,砥砺奋进。如今的江苏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4914人(含独立学院8243人),硕士研究生2890人(含教育硕士661人)的泱泱大校。学校现有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总面积11.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1.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7亿元;图书馆藏书近250万册。办学规模覆盖除医学和军事学外的11个学科门类,设有3个试点学部、21个专业学院以及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70个本科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另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和翻译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的1365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45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34人。作为全国首批200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江苏师大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相继接收2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20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做出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与时俱进   顶天立地谱华章

       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江苏师大人不懈追求的梦想。从1952到2012,60年,师大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从江南无锡到苏北徐州,一甲子,师大人风雨兼程,传承梦想。相较于60年前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今的江苏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有效应对学科发展和大学环境的变化,学校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发展新思路。所谓“顶天”,就是瞄准国内一流、国际前沿,科研起步要高起点,发展规划要宽思路,战略布局要大手笔。学校以“大师+团队”的建设模式,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153工程”、“旗帜性人才工程”、“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为依托,以超常规的胆识和措施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做到“高峰”学科有大师级人才领衔、“高原”学科有领军人才引领、梯队成员有优秀博士支撑。所谓“153工程”是指在“十二五”期间要引进10名左右院士量级专家、50名左右××学者量级人才、300名左右优秀博士,为培养高端学术研究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思路引领下,近几年,学校双聘院士量级人才4人,××学者、国家杰青级人才18人,签约优秀博士101人,共有3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教育部“××学者”,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9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为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1人入选省“双创计划”,3人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新增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劳动模范1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所谓“立地”,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切实解决国家或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把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此,江苏师大成立了苏北地区第一家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大学科技园,并已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验收。该园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兼顾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工艺和新服务项目,已初步建成汉文化产业创意园、氢能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医药五大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十二五”期间,科技园将围绕汉文化资源开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物联网等领域,大力研发汉文化、光纤激光器、光成像医疗设备、新型数字脑电图仪、药用植物等产业产品,努力建成江苏省新的文化产业基地、新技术研发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校还针对苏北地区现实需求成立了“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地”、“苏北三农研究中心”、“苏北农村治理创新研究基地”等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科研机构,把高精尖的试验放在田间地头,有力地推动了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科学的顶层谋划,带来了各项事业的全面丰收。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9项,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教材10种,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7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获得“中地共建”实验室项目15项,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并且是江苏省5个区域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之一。

     “培养什么样的人”向来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多年来,江苏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本位驱动,想出了一系列颇具独创性的“新招”: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确立“3∶5∶2” 的人才分类培养结构,其中30%为研究型培养,50%为应用型培养,20%为国际化培养,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按照优势专业群招生培养改革奠定基础;推进核心课程+自选课程+双学位+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推免生为路径,落实人才培养的“校长班”和“基地班”等等,力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和个人发展趋势对方案进行补充和修订。

     “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此江苏师大人逐渐探索出一条名为“1+10模式”的校企合作新路径。“1”是指1个专业,“10”是指十家企业,所谓“1+10”就是每个本科专业要和10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让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他们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框定培养规格,从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种让学生“产销对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把学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结成了生命的共同体,二者共荣共生,相得益彰,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体两翼   凤凰涅槃舞娉婷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变革。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更多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人才,江苏师范大学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一体”指的是学校的内涵建设,“两翼”指的是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学校于2011年正式启动校内综合改革,决定在3年内,陆续实施“十大改革项目”,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与学院专业设置、科技管理与社会服务、教师教育、机关部门设置、干部选拔与考核评价、后勤管理体制、校内分配制度、科文学院办学机制、监督制约机制等改革项目。同时明确了每一个改革项目的负责领导、责任部门和时序进度,在“十大改革项目”的整体框架内,确定了每年重点推进的改革项目。

       2012年开始的学部制改革试点工作,更是堪称“大学组织形态的一次革命”。学校打散原有条块分割的22个专业学院,规划建设包括教育学部、城建与环境学部、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语言文学学部、数学与经济学部、光电与信息学部、生命科学与材料化学学部、制造学部、文化与艺术学部在内的九大学部,实行“一部两院两中心”制,即一个学部对应协调一个研究院和若干学院,并相应整合成立教学实验中心、科研试验中心两个教学科研服务平台。改革后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进科研团队,都要有科研项目,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科研活力,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进而实现按学科大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为大力促进创新发展,进一步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建设,学校制定了质量提升、人才强校、学科建设、科技激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六大战略,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2011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在全省高校位居前列。近5年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68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9个;建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获得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60项。共发表论文7250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收录论文1775篇;出版著作163部,出版教材83部,获得专利59项。《语言科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SCI来源期刊,并获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专栏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于2009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这是江苏师大的力量,也是江苏师大的辉煌。作为一所栉风沐雨穿越历史的大学,江苏师大已不再是以往人们记忆中从杏花春雨的江南走来、从千里黄泛区的古战场走来的师范老校,在经历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后,她正怀着更加高远的目标与理想,阔步前进。

       开放融合劈   波斩浪启新航

       大学的开放程度是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江苏师大始终坚持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和学术环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法和管理经验,促进学校建设水平的提高,实现学科发展的国际化,借助国际一流赶超国内一流。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国际学院,从合作建立“1+20”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国际研究所和国际实验室、帮助各专业学院与国外200强大学进行全面对接、陆续组织至少40%的在校教师进行境外培训、组织学生赴境外交流、与国外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合作、进行留学预科培训等7个方面落实开放融合战略任务。为深化与南亚地区的战略合作,学校建立了“中国—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并与巴方大学合作,于今年4月在巴基斯坦举办首届中巴商务论坛,吸引了来自阿拉伯地区的4万余人参会,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学校还与国外知名大学深度合作,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孔子学院,并成立了全球首家孟子学院;与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了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创新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战略。为了充分发挥大学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江苏师范大学主动转变创新方式,选择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建立了国民语言能力提升、教育服务机器人、苏北暨淮海区域药食植物资源与开发、先进激光材料器件与产业化、区域政策与苏北现代化建设、氢能发电系统等六大协同创新中心,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江苏师大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和宁夏中卫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2012年,成立了中共中央编译局江苏师范大学发展理论研究基地,为进一步提升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引领方面的理论品质奠定基础;江苏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基地揭牌,为主动研究侨务工作新变化与新需求提供了智力支持。

       学校积极推动校校合作,加强与省内高校、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一批新专业、新学科、新的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海内外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共用、共享的合作机制,形成聚集各类研发创新精英人才高  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师大人开拓奋进,创先争优,取得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崭新成就。学校连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江苏师大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五届女足世界杯和北京奥运会,以学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在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江苏师大女足力克诸强,再次捧得冠军。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无雨的日子》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最高奖——理想杯。学校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并被授予“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学校4次被江苏省表彰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1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学校已连续10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4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5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风华六十忆峥嵘,继往开来谱新篇。今天的江苏师大人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和“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广纳贤才,厉行教育改革,强化科学研究,倾力社会服务,创新文化传承,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昂扬的姿态,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18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