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2010年第1期(总第1期)文章作者:
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
2010-09-13
浏览次数:
1978
2010年第1期(总第1期) 徐州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主编 本 期 提 要为更好地推动学校“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进一步顺利开展,本期从教育部对全国教改纲要的制定、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实施省教改纲要所提出的措施、国外大学规划制定的方法及案例、规划文本的基本构成以及我国大学学院规划案例等几个方面组织了一组材料,供大家参考。 本期目录《教改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2010-07-30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之际,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就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请简要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制定颁布教育规划纲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 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教育规划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在研究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握七条原则: 3.请简要介绍一下教育规划纲要的形成过程。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指明了方向。2008年8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刘延东同志为组长、14个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同时,组织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和1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咨询组。在境内外先后召开座谈会、研讨会1800余次,参与人员35000余人次。 4.请简要介绍一下教育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 按照中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文本从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各大网站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二是利用“两会”之机,重点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三是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中央、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意见建议;四是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听取意见;五是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欧盟等部分国际组织提出意见。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对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高度评价,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充分肯定,认为文本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通过这次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凝聚了共识,增进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据腾讯网和人民政协报联合调查显示,社会对教育规划纲要的满意度达到73%。 5.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什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6.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7.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规划纲要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重大措施?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6项改革任务。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四是改革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五是改革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六是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来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6项保障任务: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机制;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9. 教育规划纲要设计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有哪些?教育规划纲要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设计了要在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10个重大项目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10个改革试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希望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在解决“能上学、上好学”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希望通过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10.教育规划纲要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是如何考虑的?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无论是在深入调研、起草文本还是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都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提出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提出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提出要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制定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对高校行政化倾向问题,提出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此外,对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等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教育规划纲要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试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11.党中央、国务院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什么具体部署和要求? 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对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用主要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强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和对教育建言献策的平台,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和评价教育、参与教育管理,努力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 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关键词2010-07-30 北京日报2020年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后年教育投入占GDP4% [关键词] 基础线 “软肋” |
扫描 | 分析 | 产生思路 | 保障条件 |
环境扫描 | 学校位置分析 | 新的活动 | 个人素质 |
内部资源评价 | 学科专业状况分析 | 改进意见 | 资源 |
办学目标确认 | 财政情况分析 | 停止活动 | 信息 |
扫描
34、扫描是一个观察、分析影响组织特点和变化的过程。它包括审视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的优势和弱点及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
35、环境扫描的目的在于发现可能影响学校发展的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政策或政府本身的变化,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变化,社会发展(如人口趋势),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各界对高校不断增长的期望等。
36、内部资源评价的目的是要确保规划中所需资源能够获得,包括:人员数据库建设及人力资源和技能的差距分析,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情况调查及需求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及需求分析,适应学校目标的资源配置优化思路等。
37、办学目标确认的目的在于重新评价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宗旨,并提醒所有参与规划的人员。
分析
38、学校进行以下几种分析来为规划工作提供信息,包括:学校位置分析,学科专业状况分析,以及财政情况的定量和比较分析。
39、学校位置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的数据对学校进行基准分析,确定自己学校与国内外竞争者、拟赶超者的相对位置。
40、学科专业状况分析的目的在于总结各学科专业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财务运行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利弊因素。
41、学科专业状况分析有助于确保学科专业的高质量、高效益。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学校的商业运作、海外活动及公共服务等方面。
42、学科专业状况分析是战略规划的重要方面之一,可以发现学校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43、财政情况分析是规划工作所必须的过程。对学校主要活动方面的财政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与自己学校以前的情况、兄弟高校及全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产生思路
44、产生思路分为以下三种:新的活动,对现有活动进行改进,停止某些活动。
45、新的活动的确定总是随着规划过程中其它能发现机会的阶段而产生的。例如,环境分析会发现毕业生需求的新领域,资源分析会发现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活动。
46、在一个成功的组织里,创新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而不仅是自发性的行为。对自下而上的规划过程所产生和收集的思路,要进行有组织的评价。
47、一个有组织的创新过程在考虑新的战略选择的同时必须考虑资源问题,需要学校、院系领导进行深入研究。
48、内部的分析及与其它学校的比较有助于发现改进系统、过程和产出的方法。识别多余的活动比终止它们更容易,高级管理层需要考虑存在什么障碍及如何对付它们。
保障条件
49、为了使规划过程有效果,需要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具体见下表。
保障条件 | 举 例 说 明 |
态 度 | 对新思路的积极态度,对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适度风险的接受,愿意从失败中学习等 |
能 力 | 果断决定,对变化的潜在影响的理解等 |
技 能 | 定量分析,管理与财会,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营销,规划与监控,咨询等 |
资 源 | 增收节支举措,对投资变化的财政准备,准备与咨询的时间,信息系统与技术,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发展等 |
信 息 | 分析用数据,进展报告,财务运行 |
50、由于规划过程对综合素质和技能的高要求,多数高校都聘有专职的规划领导。
51、要使规划过程顺利进行,高级管理者需要有主见、有灵活且积极的态度。必要的时候,高级管理者必须进行果断决策。
第三部分 战略规划循环之二 —— 形成规划文件
52、这部分概括了规划过程产生的关键文件的性质和目的。关键文件包括:使命、目标、战略规划、专项规划、财政与资源规划、操作性行动计划。
战略规划的时间跨度
53、大多数英国高校的战略规划以五年为单位,也有少数学校的战略规划跨越更长的时间,如十年。
使命与目标
54、几乎所有高校的战略规划都阐述了学校的使命。许多高校在阐述使命时特别强调办学特色或国内外定位。不少学校对使命与目标的表述并没有截然区分。
55、目标是指简明扼要的中长期目标。一些学校用战略目标、政策或价值观的表述来强化它们的使命与目标。
战略规划
56、任何组织的战略规划通常包括以下要素:制订规划的目的,学校的使命,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责任落实和时间跨度(制订年度计划的依据),对关键活动与资源的战略安排,可行性分析(含财务等),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控等。
57、高校的战略规划一般还要考虑以下要素:如何保持和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如何增加财政资源与教学资源等。
操作性行动计划
58、操作性行动计划是为了实现战略规划的中长期目标而制订的短期计划。我们要求高校在每年七月份提交它们的操作性行动计划。
59、操作性行动计划一般包括具体的任务与目标。大多数学校的操作性行动计划是单独的规划文件,但可以附在战略规划的后边。
60、好的操作性行动计划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任务和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可测量的、可达到的、可行的和及时的,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里程碑”和时间接点是明确的,各项任务的责任人是落实的。
制订学校的操作性行动计划
61、高级管理层有责任把学校的战略目标分解成可操作性的活动、目标和任务。可以先由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或一个规划组起草一份草案。
62、战略目标的分解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性,需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使其在学术、行政机构中的分解方案达成一致。
63、操作性行动计划通常以一年为限。一些高校还包括第二年的粗略计划。
64、几乎所有高校都至少内部出版它们的战略规划及操作性行动计划。一些高校每年出版操作性行动计划执行的结果。
专项规划
65、除了战略规划以外,大多数高校还有一系列专项规划,如学科规划、科研规划、教学规划等以学术为基础的专项规划,财政规划、固定资产规划、信息技术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以资源为基础的规划,国际化规划、市场化规划等其它类规划。
66、制订专项规划的目的是为实现学校的战略规划服务,需要与战略规划进行有机地结合。
67、专项规划一般作为单独的规划文件。但专项规划应支持战略规划中至少一个目标的实现,或为其实现提供条件。
68、专项规划的制订一般采用与战略规划制订相似的过程。专项规划一般也应有相应的操作性行动计划。
69、专项规划制订中常见的问题及其风险见下表。
问 题 | 风 险 |
对战略规划考虑不够 | 不能体现学校的总体战略和重点需求 |
校级领导参与不够 | 只体现部门少数人的想法,难以体现学校战略 |
参与咨询不够广泛 | 执行过程中难以得到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
对资源的考虑不够 | 可行性差,难以落实 |
对相关规划考虑不够 | 相关的专项规划各自为政,难以协调统一 |
缺乏操作性行动计划 | 具体的任务、时间接点和资源配置不明确 |
缺乏合理的批准程序 | 与学校的总体战略和重点需求容易脱节 |
70、大多数高校都有一个非正式的程序来克服这些问题。专项规划的制订通常是一个在高级管理层和专项规划制订部门之间上下反复多次的过程,必要时要求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参与乃至会签。
71、一些学校要求校内学术和行政单位制订自己的规划,作为对学校战略规划做贡献的基础。
财政与资源规划
72、制订财政与资源专项规划,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战略规划相结合,可以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73、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预测的时间,与大多数学校的规划完成时间相吻合。参与资源分配的人员通常也参与战略规划的其它部分。
74、一些学校采用按某种公式模型进行计算的预算模式,另外一些学校则采用根据需求报告进行分配的预算模式。常见的情况是两种模式结合、经过几上几下协商决定。
75、提高财政、资源与战略规划结合程度的方法包括:明确将年度预算跟操作性行动计划挂钩,确保中期财政预测能反映战略规划、专项规划的需求,确保财政与资源的分配过程公开化。
76、发现规划需要超过正常水平的额外资源的方法包括:请财务、房地产、信息技术等相关人员参与制定规划,要求财政、资源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会签等。
第四部分 战略规划循环之三 — 规划的实施与监控
77、以下部分是战略规划、专项规划、操作性行动计划实施与监控的主要手段的总结。
实施
78、落实责任。有效的监控使个人、团体都要对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解释,因此必须落实各自的责任。
79、确立目标。最有效的目标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可测量的、可达到的、可行的和及时的。目标应当在战略规划、操作性行动计划、部门计划和个人计划中得到体现。
80、组织结构。高校的组织结构要适应它们的战略目标。大多数高校定期对其组织结构进行检查,包括校领导的责任分工、学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服务部门的调整等。
81、管理变革。学校层面上的管理变革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和战略、具体的计划、合理的资源配置及有效的监控。特别要注意其中人的要素:沟通、咨询、协商、指导、开发和激励。
82、聘请顾问。很多学校聘请顾问来帮助应对变革。他们能带来客观的观点、额外的帮助和新的技能。通过他们还可以培养“内部顾问”。
83、项目管理。战略规划中的一些关键目标最好通过具体的项目来落实,如基本建设、综合改革等。高级管理层应当具有项目管理的常识。
84、承担风险。任何重大改革战略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且要宽容失败。我们正在与高校共同制订关于风险管理的指南。
监控
85、有效监控的关键是有关规划执行情况的信息获取。进展报告的频率和规范要预先确定,如月度报告和特别情况报告。进展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要进行核实,以确保可靠性。
86、所有的战略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都要进行监控。要注意分析风险存在的主要领域,特别要关注建筑工程、软件工程、海外活动等。
监控责任
87、高级管理层有责任对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包括对操作性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高级管理层也需要建立专项规划执行进程的报告机制,少数情况下他们可以直接进行监控。
88、规划实施的监控要在多个层面上进行。具体的监控任务随着学校类型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见下表。
监控的层面 | 监控的任务 | 监控的责任人 | 监控的时间 |
宏观层面 | 掌握规划执行的总体情况 | 董事会、校长、高级管理人员 | 至少每年一次 |
管理层面 | 确保各项任务按规划进行 | 校长、高级管理人员、学校规划人员 | 一般每月一次 |
学校财政层面 | 评估全校规划或项目预算的总体情况 | 学校财务人员、学校规划人员 | 每月一次 |
具体财务层面 | 评估行动计划或项目预算的具体情况 | 行动计划或项目负责人 | 每月一次 |
资源层面 | 评估资源使用和人员聘用情况 | 行动计划或项目负责人 | 每季度一次 |
学术质量 | 评估学术质量 | 学校学术委员会、评议会、院务委员会 | 至少每年一次 |
89、高层面的监控依赖于基层的监控。每一层面的监控都有不同于其它层面的信息需求,应明确界定。
90、高级管理层要定期检查评估学校的监控系统。许多学校在监控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91、不必要的重复监控常常发生在高层。高层面的监控常常过于具体、缺乏战略性。
92、宏观层面的监控需要得到有关重大问题和高风险活动的总结性信息。低层面监控的详细信息可以作为附件。
93、监控需要有一个支撑系统。有关人员应当要求足够的监控信息并质询、核实信息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94、高级管理层获取监控信息的渠道包括:实施某项任务的操作性计划,领导实施某项任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口头或书面报告,学校规划部门的口头或书面报告,专题会议等。
95、有些学校还制订了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指标作为监控的辅助手段,这对于董事会等宏观层面的监控尤其有帮助。
96、对主要战略或项目的实施与监控进行单独评估是有益的。很多学校都总结规划实施与监控的经验教训,以对未来工作有所启迪。
97、高级管理层应当定期对操作性行动计划进行检查评估以便对战略规划的实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的评估报告一般每年由规划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做出。
98、财政监控应当被看成战略规划监控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财政监控的人员不仅需要清楚财政状况,而且必须了解学校资源需要支撑的使命与目标。这就要求财务、规划等职能部门人员的紧密协作。
99、当监控报告指出值得注意的问题时,必须同时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财政监控报告中尤其应当如此。
100、监控报告往往很少提到风险性大小等问题。高校对大多数风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对高风险的项目或活动进行重点监控。
附录:用于高校战略规划过程的自查问题一览表
自 查 问 题 | 自查评价 |
1 | 学校主要领导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 |
2 | 学校是否有一个清晰和有特色的战略? |
3 | 学校的使命描述和战略规划是如何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的? |
4 | 学校的外部环境是如何扫描与监控的? |
5 | 学校与兄弟院校的相对位置是如何分析确定的? |
6 | 学校是如何激励教职工为规划与创新做出贡献的? |
7 | 学校的代表性活动是如何分析与监控的? |
8 | 学校是如何确保拥有用于规划与监控的必要技能? |
9 | 学校是否考虑公开其行动计划和年度进展报告?公开范围多大? |
10 | 学校是如何确保其任务与目标被校内相关单位认可和执行的? |
11 | 学校是否确保将战略规划或专项规划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 如果是,需要操作性行动计划吗?同时考虑了资源需求吗? |
12 | 学校是否协调并认可了专项规划的操作性行动计划? |
13 | 学校是如何保证专项规划为战略规划服务的? 学校是否将战略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财政与资源支撑一并考虑? |
14 | 学校是否有要求校内单位证明其贯彻学校规划的方法? |
15 | 专项规划的目标是否直接来自于战略规划的总体目标? |
16 | 学校在认可专项规划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实施规划所需的资源? |
17 | 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各个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 |
18 | 学校是如何保证主要的新项目与战略规划相符合的? |
19 | 学校如何改革管理体系以使操作运行更好地为战略目标服务? |
20 | 学校如何在高级管理层中落实规划项目的责任分工? |
21 | 学校是否把操作性行动计划的监控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 |
22 |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是否定期进行操作性行动计划的监控? |
23 | 监控过程是如何反馈回战略规划过程的? |
24 | 不同管理层面对相应的规划是否都进行了监控? |
25 | 管理层如何向董事会保证其中短期行动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
26 | 学校如何确保操作性行动计划的任务和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可测的、可达到的、可行的和及时的? |
27 | 操作性行动计划是否将任务、目标和指标落实到个人? 如果是,这些任务、目标和指标是否被用于个人考核评价? |
28 | 是否已建立实现任务与目标的可行的时间表和标志? |
29 | 是否对各级监控所需的信息进行了明确界定? |
30 | 监控过程是否包含一定的质疑成分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信息? |
31 | 是否定期提供操作性行动计划的监控报告给董事会和管理层? |
32 | 学校如何确保财务监控与战略目标监控的协调? |
33 | 学校是否制定了关键战略目标的绩效指标? |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刘念才编译)
《牛津大学整体规划(2005-6学年至2009-10学年)》
摘 要
一、价值和目标
12.《整体规划》中所包含的战略为达到以下既定目标而设计。这些目标都以不同的方式与追求“卓越”相关,但是对卓越的追求只是牛津大学的固有特征之一。其他价值对于牛津大学目标的确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学术自由
13.对于所有能称为大学的学校来说,学术自由都是最根本的价值。学术自由,可以定义为开展研究、教学、言论和出版的自由。在遵守学术探究的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无论对真理的探索和理解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研究者都不应受到干扰和惩罚。
(二)分治制度(Subsidiarity)
14.与这一概念(学术自由)紧密相关的是“分治制度”的概念——即对相关事务的处理应当在最低层次上做出决定。例如,决定研究什么,是研究者个人及相关研究小组的事情。只有在需要获得支持(最明显的是通过资源分配的方式支持)时,研究什么才成为需要系、学科群(faculties)和大学作为整体来处理的事情。分治制度同样适用于教学和行政管理。
(三)学科多元性
15.牛津大学在追求卓越时如果不加限制,就可能导致学校活动过于集中,使投资集中在一些重点支持的系和学科群(faculties)上;而且集中程度越强,得到重点支持的系和学科群的数量越少。学科多元化的原则要求大学继续在宽阔的范围内运作。根据多元化原则和分治原则,应保持学术机构的多元性。
(四)同等尊重
16.同等尊重在牛津大学不但适用于不同学科之间、也适用于教学与研究之间。不同的学科之间、教学与研究之间并没有价值上的高下之分。事实上,对教学与研究同等重视,这是牛津区别于其他众多国际竞争者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权力分享的学院制
17.同剑桥大学一样,牛津以其权力分享的学院结构而著称,学院制是权力分享的一个制度化和实体性的表现。通过教职工大会(Congregation),学术人员对于大学的命运负有共同责任。在每个学院内,托管权力和职责由成员集体行使。这种分享式民主还得到了大学委员会体系的补充完善,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民主机制。在整个牛津,教职员工并不是作为一名雇员来工作的,首要地,他们是作为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来工作的。
18.这种责任同样地适用于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牛津的学院使得学生不仅从属于富有人性味的小共同体,也作为复杂的巨型大学的一部分而存在。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系统,通过其自身所蕴涵的义务性因素,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支持性学习环境。
19.权力分享的学院制原则也许包括了分治制度、学科多元化和同等尊重思想。上述美德源于下面这一理念:牛津是一个建立在互相尊重和责任分担之上的学术共同体。
(六)追求卓越
20.追求卓越是整体规划目标制定的背景。牛津大学致力于在研究、教学、社会服务、师资、生源、校园环境等方面追求卓越。
(七)目标
(1) 在大学各学科领域以及跨学科领域引领国际研究潮流;
(2)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并以学生与杰出学者的密切关系、权力分享的学院制而著称;
(3) 通过研究成果、毕业生素质、企业化活动、政策导向、以及继续教育等对本地区、全国和国际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4) 吸引、培养和留住全世界最高水准的学术人才;
(5) 通过基于成绩和潜力的公平程序来招收国内外最优秀的学生;
(6) 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设施和服务。
21.如果大学在财政上没有显著进步,以上目标无法实现。
二、战略挑战
2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S)2004 年发布的第一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牛津大学综合排名第五,同行评议排名第三。麦肯锡咨询公司进行的基准测试(Benchmarking Exercise)和《学术战略》绿皮书也证实了《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的这一排名结果。在研究影响力上,牛津大学排名第三,位居哈佛大学之后,与斯坦福大学大致相当。在教学方面,有明显的证据证明牛津仍在向学生提供杰出的教育。在产业活动(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和伊希斯创新公司(Isis Innovation))也保持了最高的水平。
23.然而,数据也显示牛津大学是在资金日益不足的情况下勉强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据 2002-03 学年的最新数据(指四年前最新的数据,随着战略的执行,现在牛津的财务状况已有较大改善——编译者注),全校教学赤字达 2780 万英镑(不包括学院的亏空),研究赤字达 6770 万英镑。与此同时,牛津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者都有较大盈余从而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地位。
24.因此,牛津大学的任务就是在挑战性的财务环境中追上甚至超过竞争对手。2003 年副校长的“财务战略小组”的研究显示,要迎接这种挑战每年需要额外增加 1 亿英镑,其他的研究显示牛津大学将来的年度“预期赤字”高达 2 亿英镑。
25.在寻求增加收入的同时,大学必须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这并不意味着要继续增加教职员工的工作量。教职员工的工作量过大已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增加工作量显然不是解决办法。牛津大学的持续成功建立在教职员工的奉献之上,牛津大学要继续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确保教学研究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的活动中去。
26.这就需要组织层面的变革。2000 年的治理结构改革已经显著地改善了牛津的决策机制,但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结构问题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组织文化问题。大学需要提升管理能力、改进业务程序、减少官僚性负担,坚持“学术事务应由学术人员来决定”的原则。
27.从长远来看,牛津大学的竞争力取决于财务保障能力和自治能力的增强,前者又部分地依赖后者。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确实有效的管理、显著提高的程序效能、创新和知识转化,以及高度有效的外部沟通。牛津大学需向公众和政治领袖宣传这样一种理念:英国和欧洲需要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而牛津大学就是这样的大学之一并在努力保持这种地位。
28.《整体规划》的以下十个部分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及其具体目标而设定的战略。
战略一:研究
(a) 在资金支持和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要继续在最高水平上运作,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b) 支持那些可能会提高学校研究影响并保持财务稳定的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研究;
(c) 根据发展潜力和所需成本,有选择地对那些有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系和学科群(faculties)给予相应支持;
(d) 对所有系和学科群(faculties)进行周期性评估,同时考虑学科的多样性及各自的研究文化和价值理念;
(e) 为了提高研究的质量和产出率,要聘用新人,平衡学术工作量,提供特别的管理支持与教职工发展机会,并且在必要时改进组织结构;
(f) 留住那些最杰出的和最有潜力的学者,并通过选择性的招聘增加这类学者的质量;
(g) 改善研究基础设施并提高使用效率;
(h) 增强学院的研究能力,并协调学院与学部及其组成单位之间在支持研究方面的作用。
战略二:教学——专业与方法
(a) 本科教育保留导师制;
(b) 创立与导师制相适应的教学和评估模式,关注学习的结果而非学时的分配;
(c) 通过改变课程结构增加学生选择的灵活性,并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创新;
(d) 在大学范围内增强教学任务布置方面的灵活性;
(e) 将研究生的学习作为全校的一项核心活动,各学院在照料研究生生活之外还要提供学术支持;
(f) 建立助学金体系;
(g) 各系和学科群(faculties)要建立“学术实践参与”项目,为研究生和合同研究人员锻炼教学能力提供机会;
(h) 建立针对杰出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奖励系统;
(i) 支持学院与学院、系与系、学科群与学科群之间共同分享好的教学经验;
(j) 对那些为适应本地区、本国、国际范围内的需求而开展的在职学习或其他形式灵活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等项目进行评估。
战略三:教学——规模与构成
(a) 控制目前过快的学生增长速度,逐渐恢复到往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b) 评估全校各类、各学科学生人数构成,以便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出调整;
(c) 设定调整学生人数分布的明确标准,考虑的因素应当包括:各系和各学院的学术政策、生源质量、发展趋势、毕业生需求、入学、教学负担、收入和支出等等。
(d) 确保今后的年度评估向大学提供各专业经济成本分析;
(e) 每五年设定一次学生人数控制目标并逐年评估;
(f) 在保障质量能与牛津相配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开发业余学习项目;
(g) 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评估可能对牛津的学生规模及构成产生的潜在影响。
战略四:教学——录取与入学
(a) 确保最优秀的申请者被录取,而不考虑其出身、成长环境和学院选择;
(b) 增强公众对录取和入学过程的信任度;
(c) 对弱势群体申请者设定合理的录取目标,并在国内录取过程中相互协调来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d) 确保奖学金体制运行良好,使牛津大学成为那些家境贫寒的英国天才学生最舒适的求学之地;
(e) 采取有力措施,扩大留学生招生;
(f) 极大地提高对研究生的资助额度;
(g) 提高研究生录取系统的灵活性;
(h) 密切注视学生人群构成变化对学生设施和服务需求产生的影响。
战略五:产业与合作
(a) 保持牛津大学出版社现有的行之有效的治理和管理结构;
(b) 动用产业基金,支持现有的创新计划、科技园区、科学产业中心、地区联络办公室、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并开发新内容;
(c) 通过技术转让、咨询、继续职业教育、企业家教育、商业孵化、商业计划等服务,进一步增强与商界、公共部门和政府等的互动;
(d) 与本地区重要的机构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关系;
(e) 赋予各系和学科群(faculties)一定权力,使他们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究与教学的合作关系;
(f) 继续发展有助于实现牛津大学目标的双边和多边伙伴关系;
(g) 制定牛津大学的国际战略,涵盖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大学、公司等机构,建立在学术、招生、发明与技术创造、筹款等各方面的合作关系。
战略六:学术与学生服务
(a) 图书馆系统要进一步满足读者需要,进一步开放包括电子资源在内的书刊资料并提高使用率;
(b) 在保障高质量服务的基础上削减图书馆开支,将现有各图书馆资源整合到几个大馆中,并使用低成本、高密度、仓储式存放;
(c) 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技术(ICT)服务和培训,满足大学及其成员单位的需要;
(d) 在全校范围内鼓励和推广将计算机信息技术(ICT)应用于教学和研究的创新做法和最优做法,实现 ICT 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e) 进一步发展博物馆并扩大其收藏,使其成为大学及其外部世界的一个研究、教育和文化资源;
(f) 从学生的角度评估全校范围内的服务项目,提高学生服务核心项目的协调性,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战略七:人事
(a) 从 2006 年起修改大学的人力资源战略,修改中要充分考虑《整体规划》其他部分的战略;
(b) 评估各类学术聘任的原则,以及聘任体系对工作负担和学术目标实现两方面的影响;
(c) 评估学术薪酬结构,包括工资级别的数量和结构、招募、晋升、挽留现有教师需付的薪酬、按照价值付薪、按照市场价格付薪、津贴、各种额外薪金和福利等等;
(d) 评估现有教师终身制的安排;
(e) 评估对各种杰出头衔的使用;
(f) 在(b)-(e)的评估基础上对将来的队伍结构提出建议,并考虑下列问题:大学的财政状况、学术薪酬在大学开支中应占的比例、各级别定额工资和不定额薪金之间的平衡、招募挽留和奖励世界最高水平学术人才所需措施的重要性等。
(g) 寻找相应的途径将合同研究人员(CRS)更充分地整合进大学,使他们成为大学整体的一部分,以此来改善合同研究人员管理和职业培训;
(h) 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机会平等和职业培训;
(i) 改进教职工评价和教职工发展体系,对于学院和系双聘的教师将综合考虑其所有职责,包括研究、管理和其他专业责任;
(j) 设计一种连贯且有效的管理和治理体系,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对研究、教学、产业活动支持的能力。
战略八:空间
(a) 评估全校教学设施的质量和使用情况,并就如何最好地使用可用空间提出建议;
(b) 编制一个更新、装修、恢复和配置的计划,来提高现有建筑(building stock)的总体状况,为牛津大学世界一流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舒适的设施;
(c) 为图书馆实现战略六中(a)、(b)两项目标提供方便;
(d)—(h)设计具体牛津的具体建筑的维修和兴建,故省略;
(i)为了吸引和挽留高水平的教职员工,扩大住宅用地,改善教职员工住房条件。
战略九:资金
(a) 拓展收入来源用以支持牛津学术目标的实现,包括提高职工薪金、扩大研究生计划和改善学术基础设施;
(b) 引进“联合资源分配机制” (JRAM),整合学校财力来实现牛津大学的学术战略并提高牛津的收入;
(c) 最大程度弥补研究和产业活动中的经济成本;
(d) 在确定学生数量方面的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牛津大学的经济成本;
(e) 开发大学的募捐计划和募捐能力,实现大学活力的阶段性提高;
(f) 采取最好的措施对投资管理进行评估;
(g) 通过提高学校的核心管理程序和规模效益来大幅度地节约年度开支;
(h) 长期财务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服务和维护的费用,并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来实现资产更新;
(i) 把战略储备基金用于大学战略发展的各项优先任务,而不是用于现有活动的经常性开支;
(j) 筹措更多的资金来增加学术投入;
(k) 继续改善财政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机制,为改善治理奠定基础,为实现更好的决策提供支持。
战略十:治理与管理
(a) 采纳治理评估报告及讨论和咨询过程中提出的建议;
(b) 将学校治理结构改革与政府日程协调起来;
(c) 确保各学部和学校其他部门在《整体规划》框架内制定各自的五年规划,这些规划需要相互协调一致并符合学院的需求;
(d) 对整体规划和各部门的规划每年进行评估,每三年重写一次;
(e) 重新设计大学和各部门的评估体系,从而与新的规划周期相适应;
(f) 提高学院在规划过程中的参与度;
(g) 建立一套统一流畅的管理与行政体系;
(h) 通过校内局域网发布主要问题的讨论稿、委员会事务摘要、已批准的部门计划等,增进校内信息沟通;
(i) 增进校外交流沟通,鼓励校友参与。
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与方法
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大众化、国际化、法人化和个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应当有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要实现大学的自主发展;要实现内涵与外延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与创新;要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
战略规划的意义是什么呢?《大学战略规划》一书的作者乔治•凯勒(GeorgeKeller)讲了六大意义。第一,战略规划意味着高等学校及其领导者是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对待其历史地位,学校领导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校发展。第二,战略规划是外向性的,其着眼点在于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战略规划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使学校的发展能够借助外部的力量,在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第三,战略规划有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力。第四,战略规划重在决策,并非文本上的规划、分析、预测和目标等。第五,战略规划是理性的、经济的分析与政治手段和心理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参与式的,对矛盾冲突有很大的包容性。第六,战略规划所奉行的是组织的命运高于一切,强调的是大学的利益而不是领导的个人利益。
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开展战略规划的意义主要在于:第一,使高校明确办学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努力做到明白办学。第二,使高校规范有序地发展。近年来大力开展的评估工作使学校有了一些工作的依据,也让学校知道了怎样开展工作,怎样为教学组织各种资源,怎么制订教学中各种各样的规范。但是仅有评估是不够的,在这方面,战略规划的影响可能会更大。第三,增强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现在学校办学不能再完全依靠政府,政府也在转变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增强自主办学的能力,必须进行战略规划。第四,使我们的大学由模式化办学过渡到个性化办学,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二、如何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战略是针对学校的整体利益、长远发展、核心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和思路。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牛津大学副校长威廉姆•D•麦克米伦(WilliamD•Macmillan)指出,制定大学发展战略需要历史的眼光,要弄清楚五个问题:第一个是为谁制定学术战略(学术战略就是大学战略);第二个是何时制定学术战略;第三个是为什么要制定学术战略;第四个是学术战略的内容是什么;第五个是学术战略如何制定。
乔治•凯勒是美国著名的战略规划专家,他提出了一个模型,讲的是制定大学战略要考虑六大要素,要根据对六大要素的研究分析结果来制定学校发展战略。他指的六个要素包括传统、价值观和抱负,学术的和财政的优势与劣势,领导能力和重点,环境、挑战与趋势,市场取向、认识和发展方向,竞争形势、挑战与机遇等。
制定规划的方法从程序上讲一般有五个环节:第一个是立项决策,组织班子;第二个是信息采集,调查研究;第三个是形成思路,多方沟通;第四个是起草文本,反复修改;第五个是达成共识,决策采纳。
在实际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重视深度信息采集。在编制规划的初期,通常要对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包括物理信息和心理信息。还应特别重视来自学生的信息,可以开一些学生的座谈会,对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第二,重视全员参与。制定高校发展战略,要将学校方方面面的人员都包括进来,让大家都参与。通过信息采集、访谈、座谈会、汇报会、报告会等各种途径,让学校方方面面都知道这个规划,让他们一起思考学校发展问题。第三,重视开展中长期大学发展设计。发展规划不仅要涉及3至5年,还要把20到30年的发展都考虑进去。其目的是让学校看到一个比较长远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前景,并使这种发展需要和发展前景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第四,重视子规划集群的协调。战略规划是要付诸实施的,部门、院系的规划一定要与战略规划相配合。第五,重视参照学校的办学经验研究。高校在做战略规划时,可以在国内外的大学中找一所历史和水平具有可比性的学校进行比较研究,根据这些学校的办学经验提出规划建议。
三、制定规划的程序
大学发展规划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从时间、空间上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规划的制订过程,是教育系统内诸因素间以及同教育系统外诸因素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该过程的一般程序是,先确定发展目标,再编制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明确目标。目标是规划所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所表示出来的发展方向,既可起到对大学发展正确导向的作用,又可引导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使用。大学发展目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预见性的,应广泛、全面而富有弹性。中期目标是政策性的,是短期目标的导向,保持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关系,保证长期目标的相对稳定,是实现长期目标的中间环节。短期目标是整体目标的量化表现、应该具体而详细。
问题分析。对大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充分占有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在展示发展成就的同时、揭示矛盾,找出问题,认清形势,是制订规划的基础性环节。
预测剖析。在分析和掌握大量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发展高等教育可能提供的条件作出预测和设想,为制订大学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制订方案。在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发展目标、发展要素以及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学校现有基础条件,根据由客观到主观、由中心到外围、由重点到一般、由易到难、由清晰到模糊的先后次序,用不同的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大学的发展提出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
方案评估。大学发展规划方案形成后,组织评估小组对其进行全面评价,以供决策者优化选择或对规划进行调整。对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和一些关键性数据,要作多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必要时应作局部试点。
优化方案。根据方案评价的结果,经过比较分析,从诸多规划方案中择优设计与选用大学规划方案。
决策实施。当最优方案选定后,使其发展决策得到贯彻落实,大学发展规划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四、制订规划的策略
一项完整的、科学的大学发展规划的产生,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注重规划制订的政策和策略。
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正确的指导思想要能够充分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自身的利益与要求,能够与国家和地方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相吻合。总体而言,指导思想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一元性,即必须是高度概括的,紧紧围绕大学发展这个核心提出的对整个学校工作全局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二是稳定性。指导思想必须坚定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变。三是纲领性。指导思想是发展规划的灵魂,它应该具有号召、动员和统领整个战略的作用。
选择的大学发展目标正确与否,事关整个发展规划制订的成败,因此,在确立大学发展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发展目标既要具有先进性,又要具有可行性,既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又要考虑实现目标所必备的社会物质条件。
二是发展目标是多元性与多重性的统一。发展目标应从质和量上确定出高校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培养出什么样规格的和在数量上能满足社会生产和各项事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确定出高校自身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世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中应作出的贡献,反映出大学为提高民族科技文化水平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三是发展目标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对大学发展目标既要作出总体方向性的规定,又要对目标的总体规模、效益作出指标规定。另外,从发展角度看,由于目标具有阶段性,因而制订发展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目标间的相互关系,目标上下之间应具有衔接性。
大学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应根据发展规划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来制订。提出的保障措施必须以实现大学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并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障措施应是多元的、多层次的,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或弹性,以应付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保障措施应相互配套,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策体系,确保对策之间的互相协调,从而发挥更大功能作用。
在规划的具体制订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专家、校内各方的意见,特别要重视吸收基层专业人员的意见,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要,规划的制订过程既是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平衡的过程,也是利益平衡基础上确定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过程,因而要坚持领导、专家和群体相结合,坚持群众性,体现民主性,确保科学性。
(本文根据别敦荣《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适应高等教育变革》和李树化《论大学发展规划》修改而成。)
规划文本的逻辑构成
一个好的文本对战略规划很重要。对一个在复杂环境下的复杂系统,如何将专业分析的结果既简明扼要、又令人信服地呈现给各个层次非专业的执行者,不是一件简单的文秘工作。大学的战略规划有一些基本的组成元素,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文本要求。
《英国高等学校战略规划指南》的第三章“形成规划文件”中对战略规划的文本构成做了比较详细的建议,对一些术语做了比较清晰的限定。其中第52条到第76条,包括战略规划的时间跨度、使命与目标、战略规划、操作性行动计划、制订学校的操作性行动计划、专项规划和财政与资源规划七个方面,具体如下:
52.这部分概括了规划过程产生的关键文件的性质和目的。关键文件包括:使命、目标、战略规划、专项规划、财政与资源规划、操作性行动计划。
54.几乎所有高校的战略规划都阐述了学校的使命。许多高校在阐述使命时特别强调办学特色或国内外定位。不少学校对使命与目标的表述并没有截然区分。
55.目标是指简明扼要的中长期目标。一些学校用战略目标、政策或价值观的表述来强化它们的使命与目标。
56.任何组织的战略规划通常包括以下要素:制订规划的目的,学校的使命,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责任落实和时间跨度(制订年度计划的依据),对关键活动与资源的战略安排,可行性分析(含财务等),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控等。
57.高校的战略规划一般还要考虑以下要素:如何保持和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如何增加财政资源与教学资源等。
58.操作性行动计划是为了实现战略规划的中长期目标而制订的短期计划。我们要求高校在每年七月份提交它们的操作性行动计划。
59.操作性行动计划一般包括具体的任务与目标。大多数学校的操作性行动计划是单独的规划文件,但可以附在战略规划的后边。
60.好的操作性行动计划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任务和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可测量的、可达到的、可行的和及时的,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里程碑”和时间接点是明确的,各项任务的责任人是落实的。
61.高级管理层有责任把学校的战略目标分解成可操作性的活动、 目标和任务。可以先由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或一个规划组起草一份草案。
62.战略目标的分解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性,需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使其在学术、行政机构中的分解方案达成一致。
63.操作性行动计划通常以一年为限。一些高校还包括第二年的粗略计划。
64.几乎所有高校都至少内部出版它们的战略规划及操作性行动计划。一些高校每年出版操作性行动计划执行的结果。
65.除了战略规划以外,大多数高校还有一系列专项规划,如学科规划、科研规划、教学规划等以学术为基础的专项规划,财政规划、固定资产规划、信息技术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以资源为基础的规划,国际化规划、市场化规划等其他类规划。
66.制订专项规划的目的是为实现学校的战略规划服务,需要与战略规划进行有机地结合。
67.专项规划一般作为单独的规划文件。但专项规划应支持战略规划中至少一个目标的实现,或为其实现提供条件。
68.专项规划的制订一般采用与战略规划制订相似的过程。专项规划一般也应有相应的操作性行动计划。
69.在专项规划制订中常见的问题及其风险见下表。
问 | 题 | 风 | 险 |
对战略规划考虑不够 | 不能体现学校的总体战略和重点需求 | ||
校级领导参与不够 | 只体现部门少数人的想法,难以体现学校战略 | ||
参与各询不够广泛 | 执行过程中难以得到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 ||
对资源的考虑不够 | 可行性差,难以落实 | ||
对相关规划考虑不够 | 相关的专项规划各自为政,难以协调统一 | ||
缺乏操作性行动计划 | 具体的任务、时间接点和资源配置不明确 | ||
缺乏合理的批准程序 | 与学校的总体战略和重点需求容易脱节 |
70.大多数高校都有一个非正式的程序来克服这些问题。专项规划的制订通常是一个在高级管理层和专项规划制订部门之间上下反复多次的过程,必要时要求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参与乃至会签。
71.-些学校要求校内学术和行政单位制订自己的规划,作为对学校战略规划做贡献的基础。
72.制订财政与资源专项规划,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战略规划相结合,可以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73.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预测的时间,与大多数学校的规划完成时间相吻合。参与资源分配的人员通常也参与限制的其他部分。
74.一些学校采用按某种公式模型进行计算的预算模式,另外一些学校采用根据需求报告进行分配的预算模式。常见的情况是两种模式结合、经过几上几下协商决定。
75.提高财政、资源与战略规划结合程度的方法包括:明确将年度预算跟操作性行动计划挂钩,确保中期财政预测能反映战略规划、专项规划的需求确保财政与资源的分配过程公开化。
76.发现规划要超过正常水平的额外资源的方法包括:请财务、房地产、信息技术等相关人员参与制订规划,要求财政、资源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会签等。
将战略规划分成纲要、总体报告和技术报告是一个好的选择。纲要的主要读者是关注院校发展的所有人士。纲要的主要作用有:第一,以有号召力的战略目标展示院校可能的未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整理队伍;第二,以清晰的战略重点吸引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争取对院校未来发展的支持;第三,将规划条文简明易记地交给举办者、管理者、全体师生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便于随时随地对战略规划的进程进行监督、检验、评判,以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修正规划。总体报告的主要读者是战略规划的中上层执行者,如中层以上管理者、任课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有自己关于院校发展的憧憬,他们需要在认可学校未来的前提下,配合规划自己事业的未来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凭逻辑和直觉判断学校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并不关心冗长而精细的技术分析。然而技术报告是必需的,是总体报告的依据,是跟踪执行过程,修订战略规划的必要技术参照。因而技术分析报告的主要读者是规划制订者自己、规划进程监控者、规划理论研究者和少数对学校发展的深切关注者。
从逻辑结构上看,总体报告应该包括战略问题、战略重点、战略难点、战略目标、重大战略举措五个要素。只有梳理清楚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才能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只有清晰界定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找出有效的战略举措。五大要素都需要取得广泛的认同,被执行者深刻地理解,或者在工作中具体落实,必须作为行文的突出重点,简洁到一目了然。
考虑到中国国情和地方院校的特点,总体报告的文本构成应该包括:
(1)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在分学科发展规划基础上的学校总体学科发展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在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之上学校总体人才培养规划。
(3)服务地方社会规划:技术、教育、文化等方面服务地方的规划。
(4)制度建设规划:一个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关于院校长远发展的,保障其他各项规划顺利完成的,必不可少的规划。不仅仅包括制度条文,制度的执行体系,还包括制度的文化基础,制度的修正机制建设。
(5)资产经营规划:有关学校公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在竞争性市场中保值和增值的规划。哈佛大学的校友捐赠基金增值,就是一个最成功的例证。
(6)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划。
(7)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规划:应该将校园的建筑和生态环境作为校园文化来规划。
技术分析报告是一个存放在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或档案柜中备查的重要文件,是战略规划文本中专家写给专家看的部分。它包含着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态度、专业的术语、专业的分析和专家的结论。技术报告可以由以下专题报告组成。
(1)发展环境分析报告;
(2)资源支持能力分析报告;
(3)院校学术能力分析报告;
(4)重大战略举措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报告。
厦门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对高等院校发展规划的组成要素进行了比较恰当的总结,是一种简洁合理的总体报告样式。
一、“十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建设成就:(略)
(二)不足与问题:(咯)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
三、“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总述性文字)
(二) “十一五”奋斗目标:(总述性文字,目标具体化)
(三) 2021年远景目标:(总述性文字,目标宏观,远景定位)
四、“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具体指标
(一)主要任务:(总述性文字)
(二)具体指标:(若干项目标,逐项分列)
五、2006-2021年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总体发展思路:(总述性文字)
(二)主要改革举措:(逐项说明)
香港两所大学的战略规划,无论在文本结构,还是文字风格上都有值得内地院校学习之处。香港中文大学将自己的战略规划(策略规划)分为四个主要项:提升学术水平,优化教育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四年学制做准备;三个支援项:基础设施发展,财政资源开发,行政措施;全文共38页,其中有10页的内容谈怎样改进对学生的教育,7页谈学术研究的目标与重点。
香港大学将自己的主要战略归结为四条:提升学术水平,力求卓越;提升国际地位与形象;与社会携手并进、服务社群;发展即维系“大学大家庭”的构思。对每一项战略的范围进行了清楚的定义,并规定了若干项实施重点。同时将推进四大战略的措施规定为以下10项,整个文本朴实无华:
1.以国际基准来加强大学的管治、管理及学术架构;
2.加强对内、对外的沟通;
3.改善员工的专业发展架构;
4.扩大资源基础使其多元化;
5.加强国际化;
6.丰富学生的历练,并加强对学生的支援;
7.增强研究生教学及培训II;
8.在持续专业教育及终身教育方面提供更多机会;
9.应用新技术以提升教学与学术工作;
10.创建一个与大学力求卓越的宗旨一致的校园,并借此营造有关体验。
(材料来源:邹晓平《地方院校战略规划论》,P285-290。)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案例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初稿)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新闻与传媒学院2006年9月成立,现有教职工36人,教授2人、副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5名,博士5人、硕士20人。学院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编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电视编导方向)、教育技术学(师范类)、教育技术学(多媒体网络技术方向)、摄影(艺术类)、摄影(影视动画方向)本科专业和《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点、《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硕士学位点。下设文学艺术理论教研室、广播电视新闻学教研室、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教育技术学教研室、影像艺术教研室;院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动画、数码影像、摄影暗房、多媒体网络、音频技术、报纸编辑、综合媒体、网络技术、影视作品分析等十余个专业实验室。
学院以扬州大学百年办学传统为依托,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围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建院以来,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8项,校级科研项目9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8项。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及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了52篇学术论文。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建设成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技术学成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并于2009年被推荐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硕士生47人,教育硕士63人,本科生586人,港澳台及其留学生9名;2006年以来,学生共获得各类全国性专业比赛奖项58项、省级44项、市级22项。
第二部分 “十一五”学院事业发展回顾
一、人才培养
1、学院始终把培养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常规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院从2006年开始,通过学工干部、班主任、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渠道,强化班级和学生的常规实验教学管理,把对学生成长的关爱落实到具体的培养措施中,把同学们的兴奋点引导到学习、实践、创新中来。目前,我院学生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国家英语四级通过率两年来一直位于第一方阵,教育技术学2005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级、新闻采编0701班先后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有7名同学被表彰为省“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演讲比赛团体一等奖和三等奖,教技、摄影专业先后有40多名同学的专业创作获得全国和省级各种奖项。
第二,坚持以素质拓展为重点、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学生的素质拓展。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施《新闻与传媒学生素质拓展行动计划》,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以及专业实习、专业创作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长成材;新闻07、08等班级开展读书活动,编印专业实践性的班刊《文达苑》、《五色石》,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学习,推动了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重视学生专业学习社团建设,加强专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院充分利用六个专业社团、暑期专业创作团队、专业实习小组等组织形式,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学院每年举办“传媒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和专业创作平台,组织学生展示专业学习成果、提升专业技能、丰厚专业情感。在专业老师指导和学生社团具体组织下,连续四届的“传媒文化艺术节”出现了大量优秀作品和一些优秀专业苗子;正常的摄影专业采风、暑期专业创作团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创作热情和专业创作水平。
建院四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1项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共培养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25名、教育硕士15名,本科毕业生542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32名,教育技术学专业198名,摄影专业109名,港澳台及留学生3名。本科毕业生生学士学位授予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5%以上;本科毕业生生升研率为2.17%。
2、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学院推行导师负责与导师组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培养质量。2008届5名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4篇,2009接届8名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0篇。
3、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电视编导与制作》、《音频技术》2门课程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5门课程接受校级课程评估,全部以优秀成绩通过了评估;所有已开设的课程完成了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2007年,《“创意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构建》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音频技术”课程体系创新建设与实践》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9年,《超越课堂——“电视编导与节目制作”》、《音频技术教程》教材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建院以来,有7名中青年教师分别获得校课堂教学质量奖一、二、三等奖;5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校优秀论文,2项毕业设计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2009年,四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7和2009年,10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连续两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项、优秀奖9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2项。
二、学科建设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学院整体工作,从学科梯队、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工作条件等诸方面进行建设。
几年来,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科队伍,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学院现有三个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为教育类二级学科,摄影为艺术类二级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为新闻学与传播类二级学科。2006年,教育技术学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院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有1个二级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方向)学位点。
三、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摄影三个专业6个专业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教育技术学(师范类)和多媒体网络技术2个专业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具有新闻采编和电视编导2个专业方向,摄影专业(艺术类)在原来基础上拓展了一个影视动画方向。摄影专业获2007年度“中国学院奖摄影教育人才培养奖”,摄影专业教师2008年在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专著《摄影构图全攻略》;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材《音频技术教程》2006年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又连续第3次再版。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教育技术学专业被确立为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推荐为省级特色专业。
四、队伍建设
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全院36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25名,45岁以下的23人、35岁以下的11人,中青年教师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骨干、中坚和强劲动力。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在读博士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高学历比例有了较大提高;有1名教师晋升教授、3名教师晋升副教授,现有教授、副教授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讲师16人、占64%,职称结构有所改善。2人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师”光荣称号,3人成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院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6项,校级科研项目4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9项;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项,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
五、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针对新建学院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按学科研究方向整合科研队伍,加强科研梯队建设和项目申报工作;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营造学术氛围,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科研,多出科研成果,形成科研合力,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几年来,我院教师申报立项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达到8项,申报立项校人文社科课题3项、校青年教师专项基金项目9项,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及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52篇学术论文。其中,《庄子名物考辩及其意蕴的文学阐释》课题获得国家人文社科基金立项;《“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学习科学视域下的“问题解决学习”设计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规划基金项目立项,并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的理论与应用(项目批准号:07JA880056)》;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习科学与技术支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实现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学习项目设计与开发》、《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江苏省报业改革发展研究》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博客位置影响力测评》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
六、其他方面
近四年来,学院一是加强与新闻、教育界的联系,二是加强与国内、国际学术结构和办学单位的联系,三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学术资源,扩大学院在业界的影响;在开放办学、业务培训、横向科研合作诸领域加强合作,拓宽了办学渠道,提高了办学效益,逐渐改善了教职工福利待遇。
第三部分 “十二五”学院事业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学院2006年9月组建以来,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的方针,抓党建、促发展,带领全院广大师生,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学院办学形成了自身的初步优势,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学科方向日趋明朗,科研水平日渐提高,专业设置日趋合理,教学实力日益增强,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但从整体而言,学院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带头人需要培养和引进,学术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引进、师资队伍的规模也相应扩大,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师资保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现有师资都是按课程教学引进和配置的,多数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上,因而存在着科研方向分散,难以形成实质性科研团队,难以在争取重大科研项目上形成合力等现实问题。所以学科方向的凝练、学术团队的凝聚、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培养等问题尚需不断加强。
2、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实验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十一五”期间,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确实提升了一个层次,设置了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影视动画创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数码影像创作实验室、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以及音频技术、网络技术、报纸编辑、综合媒体、影视作品分析等实验室,基于“学科渗透、专业交叉”的思想,采用集中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软硬件资源、人才资源和资金共享以及统筹安排;实验教学中心作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投入200多万元进行建设,实验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是,由于实验场地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且实验场所不够,造成部分实验设备采购回来后无法安装使用,也给实验中心管理造成困难;其次,从科研实验中心建设来看,学院实验室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科研需要。
3、办学效益尚未完全显现,服务地方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多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新闻、教育技术、摄影等方面的人才,也承担了一些不同层面的科研和创作项目,但是新办本科专业毕业生的社会效益还没有明显反映出来,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产、学、研结合亟待加快,主动走出去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4、专业建设尚需不断加强。
质量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普遍存在着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些教师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科研方面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教学研究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几年来教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方面比较踊跃,但没有一个省级及省级以上的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培育需要加大力度。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巩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果,继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积极稳妥地适度发展教育规模;理清学科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推进学科相互依托、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和集成;进一步凝聚师资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学科,不断提高办学层次,提升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院“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本科教育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专业规模适度拓展,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实现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变;以社会服务为支撑,提升学院的综合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省内竞争力较强,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应用型学院。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按照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拓宽专业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将根据学校总体要求和社会需求,在原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到2015年,由目前的3个专业扩展到4个专业,在校生控制在680人以内,其中留学生数2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6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60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人数达到70人。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达到1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达到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2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达到4门;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数1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数1个。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有1次以上境外访学经历者人数达到8人,省优秀硕士论文(篇)达到1篇,省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达到3篇;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达到95%,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本科生升研率达到10%。
2.学科建设
学院将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学院整体工作的指导思想,从学科梯队、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工作条件等诸方面进行建设,推进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统筹兼顾,交叉整合,局部突破,全面发展,并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实现硕士点总数达到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型达到2个。力争获得1个部省级基地建设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3.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摄影三个专业6个专业方向。学院三个专业都是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专业。学院将根据这三个专业的特点,强化市场意识,确定专业定位,坚持小规模、多方向、重应用的办学思路,强调“文理渗透、技艺结合、育人为本、质量立院”,强调“厚基础、强技能、宽视野”,重点培养社会需要、具有现代传媒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第一,继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国内的新闻传媒行业随着技术的发展、行业的整合,对新闻传媒人才的岗位需求、职业能力都发生了变化。在面对市场变化的社会环境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学院将在“十二五”期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以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形成专业课程特色,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第二,大力构建教学与实践、创作相结合的三个平台。一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二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实践训练平台,三是激励学生专业创作与发表的创新平台;实现“第一平台打好基础,第二平台综合提高,第三平台发展个性与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功能。
第三,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上,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提高教学效果。部分课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采取“集中授课”与“集中课程实践”分阶段的教学方式。并力争吸收行业内的专家进课堂,借助社会行业内专家资源办学。
第四,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变革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学院将根据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不断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培养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和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勤于钻研业务、爱岗敬业、精诚团结,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书育人的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争取专任教师达到34人,正高职称人数达到5人、副高职称人数达到15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0%,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0%;45岁以下教授与40岁以下副教授占高级职务比例分别达到20%、40%;教师中海外名校博士人数突破1人。力争五年内培养2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3—4名专业骨干教师,建设一支产学研结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
5.科学研究
“十二五”期间,学院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5项,科研总经费达到80万元;争取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发表论文总数250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的高影响因子论文5篇以上,SSCI/CSSCI篇数达到60篇。新增1个影动新本科专业,立项建设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校级重点(品牌、特色)专业,努力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使新办专业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和评估要求。学院将实施课程建设院级立项制度,建成4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1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在主干课程中有4门以上实施双语教学。学院将鼓励教师编写或参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教材及教参10部以上。争取省部级教改课题2项左右,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6项以上,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2项。
6.社会服务与合作交流
持续发展成人教育。到2015年,通过与省内知名高校联合开展成人本科学历教育,使在册学生达到300人。积极发展与苏中和苏北新闻传媒机构的合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建立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留学生数将达到20人,并力争每年有1-2名研究生、本科生在国外高校学习交流。
四、战略重点
1.学科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的战略重点是:新增省级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新增校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1个,新增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2个。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2个,参与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省级精品教材实现零的突破,建设1个省级教学团队,新增1个硕士点,以及1个专业硕士授予点。
2.师资队伍建设重点
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梯队的配备、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对于新学科方向的队伍建设,通过高层次人才培养、师承制培养、积极引进等措施,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为我院的“十二五”学科建设提供队伍保障。力争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达90%以上,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60%以上;在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摄影三个学科领域建成5个学术研究团队,确保学院向教学研究型方向发展。
五、措施保障
1.规范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是体现一个学院规范化建设的标志,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为此,学院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使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专家治教理念在学院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效率高效化。加强学院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建立和谐学院,形成一种刚性与柔性协调互补的人性化的管理办法,管与理并举,以管理促发展,实现制度创新。
2.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工作
坚持“加强基础、重视实践、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创新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构建先进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努力把学院的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省内有影响的专业。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是:推行“生活指导、专业指导、人生指导”三位一体的“导生制”,建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制度;实行课程教学成果汇报制度;制定学生年度作品汇集考评制度;建立学生创作作品发表奖励制度。
3.实行非均衡的专业发展战略
针对学院三个专业6个方向的特点,进一步推行非均衡的专业发展策略。学院在建设好现有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摄影等专业的基础上,一方面优先保证学院的重点专业建设,然后再依托重点专业的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其他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培育专业生长点,对数字媒体、影视动画等新专业实行重点培育。
4.加强科研工作,提升学术水平
加强科研梯队建设,以学科研究方向整合科研队伍。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学术会议,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高层次的纵向科研课题,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
5.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全面推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精品教材等建设工作。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研究性教学,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一味依靠课件进行教学的单调消极被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际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双边互动,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动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实验实践一体化、发展学生个性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继续完善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打破专业界限,加大学科融合力度,整合学科内容,推行实验教学单独设课,从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多模块构建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体系,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增加学生自主与合作实验项目,积极推行专业实践和专业创作,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上,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推行实验中心负责制,全面开放实验室,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7.开放办学,扩大交流
学院的发展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要做到“三个加强联系”:一是加强与新闻传媒界和教育界的联系;二是加强与国内、国际学术结构和办学单位的联系;三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学术资源,扩大学院在业界的影响;在开放办学、业务培训、横向科研合作诸领域加强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
第四部分 学院事业发展展望
“十二五”的五年,对于学院来讲,是提升和跨越的关键五年。
展望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学院的各项事业发展都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也有许多重要机遇。
预计从现在到2015年,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内部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产业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省内外同领域中的较高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学科建设是核心,学科建设既是学院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任,又是一项涉及到学院方方面面建设与发展的综合性、长期性的一项艰巨的重要工程,需要全院师生齐心协力,力争学科建设上升一个层次;其次,专业调整是重点,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在现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突破二级专业发展瓶颈,实现专业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构筑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基地。
我们将坚守崇高的信念,本着奉献的精神,担负历史的责任,开拓前所未有的事业;我们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励精图治,团结奋进,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有特色、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二〇一〇年六月
主 办 | 徐州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 | 地 址 | 泉山校区静远楼1908 |
主 编 | 费 春 | 电 话 | 0516-83500153 |
副 主 编 | 胡仁东 | 网 址 | http://fgc.xznu.edu.cn |
排版校对 | 胡学峰 | 电子信箱 | fgc@xznu.edu.cn |